格律是中国传统诗词的重要形式特征,是古代诗人、词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只有掌握了诗词的格律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作品,并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旧体诗词作品。
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诗词格律的普及读物,以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诗词格律十讲》及《诗词格律概要》为代表。这三本书内容大致相同,因为出版的目的和针对性不同,故各有偏重,不能全璧。如《诗词格律》总的目的,是试图简明扼要地介绍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篇幅非常简短,虽是一本*的权威教材,但因涉及面太广,出版的年代又很敏感,只是很多的定义和公式,所以失之于太简,初学者非常不容易理解。《诗词格律概要》比《诗词格律》更简单,而且内容也基本相同,但有些地方比《诗词格律》要详细,因而有其特色,似乎更为偏向于实用。《诗词格律十讲》只是分门别类地讲述了诗词格律的一些要点,虽则对具体问题清晰明确,但失之于琐碎而缺少理论体系的把握。
为帮助广大诗词爱好者更便捷地学习古典诗词声律知识,系统掌握诗词格律的一般规律,我们组织专家学者,从王力先生的相关著作中,精心选取有关诗词格律的内容编成本书。
全书内容包括诗歌的起源及其流变、格律诗的传统、诗词格律的概念、诗韵、诗律、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七言律诗和长律、平仄的变格对仗、词牌和词谱、词韵和词律、词的拗句和对仗、诗词的节奏和语法特点等方面,其中既有王力先生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又有其个人创见。本书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易懂,既能带你领略传统诗词歌赋的抑扬顿挫之美,更能教你掌握传统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为诗词爱好者学习传统诗词的枕边***读物。
该书为王力先生一生有关诗词格律研究成果的汇总,内容包括诗歌的起源及其流变、格律诗的传统、诗词格律的概念、诗韵、诗律、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七言律诗和长律、平仄的变格对仗、词牌和词谱、词韵和词律、词的拗句和对仗、诗词的节奏和语法特点等方面,从一般常识到比较高深的知识,从前人研究的成果到作者自己的一些心得,堪称汉语诗词声律的经典之作。本书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易懂,既能带你领略传统诗词歌赋的抑扬顿挫之美,更能教你掌握传统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为诗词爱好者学习传统诗词的枕边***读物。
第二章 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
节 什么是格律诗
对于什么是格律诗,大家的见解可能有分歧,我这里所谈的格律诗是广义的,自由诗的反面就是格律诗。只要是依照一定的规则写出来的诗,不管是什么诗体,都是格律诗。举例来说,古代的词和散曲可以认为是格律诗,因为既然要按谱填词或作曲,那就是不自由的,也就是格律诗的一种。韵脚应该认为是格律诗基本的东西,有了韵脚,就构成了格律诗;仅有韵脚而没有其他规则的诗,可以认为是简单的格律诗。在西洋,有人以为有韵的诗如果不合音步的规则,应该看成是自由诗(例如法国象征派诗人的诗);又有人把那些只合音步规则但是没有韵脚的诗叫做素诗(歌剧常有此体)。我觉得在讨论中国的格律诗的时候,没有这样详细区别的必要。
人们对格律诗容易有一种误解,以为格律诗既然是有规则的、“不自由”的,一定是诗人们主观制定的东西。从这一个推理出发,还可以得出结论说,自由诗是原始的诗体,而格律诗则是后起的、不自然的。但是,诗歌发展的历史和现代各民族诗歌的事实都证明这种见解是错误的。
诗是音乐性的语言。可以说远在文字产生以前,也就产生了诗。劳动人民在休息的时候,吟诗(唱歌)是他们的一种娱乐。节奏是诗的要素,原始的诗就是具有节奏的。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和民族的不同,诗的节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只要是节奏,就有一种回环的美,即旋律的美,诗的艺术形式,首先表现在这种旋律的美上。相传帝尧的时代有老人击壤而歌,击壤也就是在耕地上打拍子。《书经》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大意是说诗是歌唱的,而这种歌唱又是配合着音乐的,乐谱里的声音高低是要依照着歌词的原音的高低的。既然是依词定谱,这就要求原诗有整齐匀称的节奏。当然,我们要详细知道几千年以前的诗的节奏是困难的,但是上古的诗从开始就有了相当整齐的节奏,那是无可怀疑的。
韵脚是诗的另一要素。可以这样说:从汉代到“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诗没有无韵的。《诗经》的《国风》《小雅》《大雅》也都有韵,只有《周颂》里面有几章不用韵,也可以认为是上古的自由诗吧。正是由于上古自由诗是那样的少,战国时代到“五四”时代又没有自由诗,可见格律诗是中国诗的传统。
韵不一定用在句子的后一个字上。《诗经》中的“江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四句诗的韵是用在倒数第二个字上的。《诗经》里这样的例子很不少。《楚辞》也有相似的情况。到了后代,在词里也偶然还有这种押韵法。
中古以后,平仄和四声的规则,成为中国诗的格律的重要构成部分。平仄和四声也不是诗人们制造出来的,而是人民的语言里本来存在着的。古人说沈约“发明”四声,那是和事实不符的。沈约、周颙等人意识到当时的汉语存在着四种声调,沈约并且写了一部《四声谱》。但是,平仄的格律也并不是沈约一个人所能规定的。直到唐代有了律诗,才有了严格的平仄规则。沈约自己的诗里面并没有按照律诗的平仄。从第五世纪到第八世纪,经过三百年的诗人们的长期摸索,才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形成了完备的律诗。从第五世纪中叶到第七世纪初期,大约一百五十年中间,是从古诗到律诗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诗叫做“齐梁体”。齐梁体已经具备了律诗的雏形,但是句子的数目还不一定,平仄也还没有十分固定,特别是上下句的平仄关系(专门术语叫做“对”和“黏”)还没有标准。初唐的时候,律诗逐渐形成,但是格律还不太严。景龙年间(八世纪初期),律诗才算成了定式。但是,即使在盛唐时代,各个诗人也还不一致。王维比杜甫早不了许多,但是王维的律诗的格律就比杜甫宽些。这一个历史事实证明了一个重要的原理:诗的格律是历代诗人们艺术经验的总结。诗律不是任何个人的创造,而是艺术的积累。这样的格律才能使社会乐于接受,这样的格律才能使诗具有真正的形式的美,即声调的美。
依照律诗的平仄而且用平韵的绝句,是律诗产生以后才产生的。在此以前,虽然也有五言四句的诗,但是没有依照律诗的平仄。特别是七言绝句,更显得是律诗以后的产物。因为鲍照以前的七言诗都是句句押韵的,而绝句则是第三句不押韵,像律诗的第三、五句或第七句。关于绝句的历史,诗论家们意见很不一致,有人把它分为古绝、律绝二种。古绝是不依照律诗的平仄的。
律诗以后,平仄的因素在中国诗的格律上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号称“古风”的诗有些也是用绝句凑成的,所谓元和体就是这一种。词用的是长短句,和字数匀称的律诗大不相同了,但是大多数的五字句和七字句都用的是律句(平仄和律诗的句子一样),甚至三字句和四字句也往往用的是七言律句的一半。词学家们认为词的平仄比诗更严,因为诗句可以“一三五不论”(、三、五字平仄不拘),而词往往三五不能不论;诗的拗句(例如五言句第三、四字的平仄互换)只是有时用来代替正句的,而词则有些规定用拗句的地方不能用正句。有些词句的平仄是和律句不同的,但也要照填,不能改变。散曲除衬字外,也要和词一样讲究平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在诗句里规定仄声的地方可以任意选用这三声;至于词曲的某些场合就不同了,该用去声的不能用上,该用上声的不能用去。周德清和万树等人都讲过这个道理。这也不能说是“作茧自缚”,词曲是为了给人歌唱的,要使每一个字的声调高低和曲谱配得上,平仄就不得不严。
曲的产生,在中国格律诗的历史上算是一次革命。语言是发展的,汉语由唐代到宋代(从七世纪到十三世纪)已经五六百年,语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律诗所依据的韵类和平仄已经和口语发生分歧了。举例来说,北方话的“车”“遮”和“家”“麻”已经不是同韵的字,入声已经转为平、上、去声。部分上声也已经转为去声,这些都在北曲中得到了反映。但是,这种革命只是改变了不适应时代的韵脚和平仄,至于中国诗的格律,则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曲中的杂剧由于构成戏剧的内容,不可能不以口语为依据。诗词仍然在士大夫中间流行,仍然运用着不适应时代的韵脚和平仄。
对仗在中国格律诗中也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律诗规定中间四句用对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词也有规定用对仗的地方。例如《西江月》前后阕头两句就必须用对仗。曲虽然比较自由,但是有些地方照例还是非用对仗不可。例如《越调·斗鹌鹑》头四句,就是照例要用对仗的。
“五四”运动带来了中国诗的空前的巨大变革。原来的格律被彻底推翻了,代替它的不是一种新的格律,而是自由的自由诗。这是中国诗的一种进步,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当时的中国诗不但内容不能反映时代,连形式也是一千多年以前的旧形式。当时作为诗的正宗的仍然是所谓近体诗,即律诗和绝句,以及所谓古体诗,即古风。上文说过,这些诗所押的韵脚是以一千多年以前所定的韵类为依据的,这些韵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和口语分歧,就律诗和绝句来说,平仄和四声也和现代语言不相符合。如果说格律词束缚思想的话,这种旧式格律诗给诗人们双重枷锁。它不但本身带着许多清规戒律(如平仄粘对),而且人们还不能以当代的语音为标准,差不多每用一个字都要查字典看它是属于什么声调,每押一个韵脚都要查韵书看它是属于什么韵类。当然对于老练的秀才、举人们并不完全是这种情况,但是对于当时的新青年来说,说旧诗的格律是双重枷锁,一点儿也不夸大。因此,我们无论提倡或不提倡现代格律诗,都应该肯定“五四”时代推翻旧格律的功绩。如果我们现在提倡格律诗,也绝不是回到“五四”以前的老路,不是复古,而是追求新的发展。
章 诗歌的起源及其流变
节 诗歌起源
第二节 诗歌及其他韵文的用韵标准
第二章 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
节 什么是格律诗
第二节 技巧与格律
第三节 关于新格律诗
第四节 怎样建立现代格律诗
第五节 时代特点与现代格律诗
第三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节 韵
第二节 四声
第三节 平仄
第四节 对仗
第四章 诗韵
节 平水韵
第二节 今体诗的用韵
第三节 古体诗的用韵
第四节 一韵到底和换韵
第五节 首句用邻韵,出韵
第六节 柏梁体
第五章 诗律
节 诗的种类
第二节 律诗的韵
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
第四节 律诗的对仗
第五节 绝句
第六节 古体诗
第六章 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节 五言绝句
第二节 七言绝句
第七章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长律
节 五言律诗
第二节 七言律诗
第三节 长律
第八章 平仄的变格和对仗
节 平仄的变格
第二节 对仗
第九章 词律
节 词的种类
第二节 词谱
第三节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第十章 词的律句、拗句和对仗
节 律句
第二节 拗句
第三节 对仗
第十一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节 诗词的节奏
第二节 诗词的语法特点
结语
附录一 诗韵举要
附录二 词谱举要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