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低碳交通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0.00     定价 ¥ 49.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19446642
  • 作      者:
    薛建明,等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薛建明,男,江苏淮安人,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淮阴工学院江淮学院院长兼书记,校环境社会学学科方向带头人。在学术研究方面,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或参编书籍5部;主持省、市厅级课题10多项;荣获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准安市科技进步奖共计四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峻的主要因素是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趋暖,而导致温室效应的根源是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行业作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行业,其碳排放量超过世界碳排放总量的五分之一。因此,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巨大灾难,积极开展低碳交通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低碳交通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从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视角,探讨低碳经济这个新的经济模式的必要性;从低碳交通的理论构建,研究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式和政策建议。最后较为系统地介绍淮安市低碳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和今后的发展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低碳交通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一)低碳经济与贫穷经济
  在低碳经济问题上,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发展低碳经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就是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贫穷经济”,就是过苦行僧日子。
  低碳,顾名思义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为人们所认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带来的地球温室效应,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从世界范围来看,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碳生产率都很好,人们不消费、不开车,当然是低碳状态,而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都很高,高排放才有高生活质量。因此,有人自觉不自觉地将低碳经济与贫困经济划等号。从我国低碳生活的要求看,搞低碳经济还会降低人们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生活水平,譬如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汽车来改善自己的出行条件,希望购买较大的住房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而这都不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因此,有人对低碳经济不热心,甚至有抵触情绪,所有这些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误解。
  其实,低碳不等于贫穷,低碳经济不等于贫穷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势。“低碳”强调的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高能耗、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经济”则强调了这种新理念根本上不排斥发展。不可否认,我们发展低碳经济,对人们的需求是有制约的。但低碳经济不是要压抑正常的生活需求,也不是要完全摆脱现代生活方式而回到农耕经济社会中去。低碳经济的目标是要在保证高标准生活需求的同时,降低那些奢侈浪费的高碳消费;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
  由于低碳经济已经或将会成为世界发展的引擎,而以减少和控制碳排放量的低碳经济体系,至少可以在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的源头治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力行节能的过程治理、对已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生产性利用和废物性回收的末端治理这三个环节上产出显著效应。在市场导向下,以上每个治理阶段都可派生出完整的产业链,并推动整体生产的低碳化。因此,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例如,英国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不仅仅是全力推动环保,应对气候变化,还希望通过发展、应用和输出低碳经济来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在未来可能的低碳大产业中占据先机;美国奥巴马政府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要的经济刺激手段,计划在10年内创造500万个新能源、节能和清洁生产就业岗位。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奋起直追,那么我国的GDP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将不可能持续提高。
  低碳经济不是贫穷经济,实现低碳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之间并不矛盾,二者可以统一而且必须统一,二者殊途同归,即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促使人们拥有更健康的生活。低碳经济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对浪费的生活方式有所制约,是在保护环境气候的前提下走向富裕。
  (二)低碳经济与未来的经济
  有些人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人类的事情,落实《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图》还不知道是何年何月的事情,低碳经济的鼻祖英国也只提出到2050年建成“低碳经济社会”,让人感觉十分遥远。因此,我们应该集中精力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长期目标,以后再说,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
  从全球气候视角来看,气候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当量浓度达到400ppm(百万分之一),如果到了450ppm,全球温度将上升2度,这将引发灾难性后果。地球的物理极限是碳排放的刚性约束。科学家首次精确计算出了“碳预算”——即在不触发全球变暖的灾难性“临界点”前提下,全球能够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大约为1万亿吨碳。如果人类继续以现在的方式燃烧化石燃料,20年内将耗尽“碳预算”,而全球变暖的幅度将远不止2度。目前100多个国家承诺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800/0,但国际气候专家认为,这个力度可能仍然不够。世界著名自然灾难专家、英国伦敦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比尔·麦克古尔在《7年拯救地球》一书中警告:“从现在到2015年,人类还剩下7年时间拯救地球。”由此可见,低碳经济绝不是未来的事情,而是燃眉之急的“救火经济”,它以“倒计时”形式告诫人们,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人类文明面临嬗变
第一节 苍茫大地:是谁污染了环境
一、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特征表现
二、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和“十大事件”
三、当代环境变化的现实危情
第二节 穹顶之下:是谁搅动了气候
一、全球气候的演变简述
二、气候变暖的僭越恶果
三、气候异常的幕后推手
第三节 人类文明:是谁造成了困境
一、人类文明的演化
二、始于混沌的原始文明
三、自在自为的农业文明
四、掠夺与征服的工业文明
第四节 低碳经济:文明形态变革的必由之路
一、低碳经济的由来
二、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特征
三、低碳经济推动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

第二章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互动解析
第一节 生态文明的阐释与解读
一、生态文明兴起的背景
二、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
三、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探索前行中的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理论提出的背景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形成机制
三、低碳经济认识误区的辨析
第三节 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的耦合逻辑
一、理论链接——学术创新生长点
二、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的价值同构
三、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的互动与支持
第四节 低碳经济托起生态文明

第三章 低碳经济催生低碳时代的到来
第一节 高碳时代的困境及挑战
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环境严重破坏
二、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挑战
三、气候变化导致社会矛盾突出
第二节 摆脱高碳困境的探索
一、发展观的重新定位
二、价值观的现代重估
三、权利观的当代意蕴
第三节 低碳经济推动低碳社会创建
一、低碳经济有利于缓解气候变暖趋势
二、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三、低碳经济有助于消费观念的变革

第四章 低碳交通——低碳社会的重要基石
第一节 低碳交通的概念与特征
一、低碳城市:人类的共同追求
二、低碳交通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低碳交通的意义及实施路径一、低碳交通的构成
二、低碳交通的现实意义
三、低碳交通的实施路径
第三节 低碳交通的支撑与保障
一、低碳交通的技术支撑
二、低碳交通的政策与法规保障
三、低碳交通的财政和税收支持
第四节 中国低碳交通现状及分析
一、中国城市低碳交通面临的困境
二、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弊端
三、中国城市低碳交通的可实现策略

第五章 中外低碳交通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发达国家低碳交通引领
一、英国:气候法案督促低碳
二、美国:重视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三、日本:多措并举,政策保障
四、丹麦:倡导低碳生活,践行绿色出行
五、法国:交通出行规划(PDU)
六、新加坡:调整出行方式达减排目标
七、韩国:绿色新政确立低碳增长点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低碳交通实践
一、巴西:南美洲的低碳先进国家
二、印度:出行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零碳城
第三节 国内低碳交通探索
一、香港:秉承“清新供气约章”的信念
二、北京:公共优先,打造低碳交通体系
三、上海:以世博会为契机,发展低碳交通
四、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
五、天津:低碳交通发展初显成效

第六章 低碳交通在行动——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第一节 淮安市人文地理概况
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区域的自然气候环境
三、区域的土壤及植物分布情况
四、区域的土地矿产资源
五、区域的水资源
六、区域的森林及生物资源
第二节 淮安市交通运输现状及分析
一、淮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二、淮安市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节 低碳交通在行动打造低碳淮安名片
一、明确城市定位,打造苏北绿色极核
二、优化交通格局,低碳出行顺畅便捷
三、发展智慧交通,提升低碳交通水平
四、发展轨道交通,增大公共交通运力
五、加快空港建设,交通枢纽提档升级
六、启动高铁枢纽建设,发展低碳快速交通
七、推广港口岸电技术,推进绿色港口建设
八、绿色低碳示范引领,比亚迪助力城乡客运九、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第四节 淮安低碳交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六大体系,全面节能减排
二、着力七大领域,实现多法减排
三、抓实八大工程,实现绿色低碳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