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通过课程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中、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最具基础性和稳定性的教育渠道。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也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通过课程教学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教学过程,既要遵循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规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赋予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看作教学过程、教育过程和精神建构三个过程的统一。
第一个过程涉及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它是一个在教师引导或主导下的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特殊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主要对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或者说是课程内容及其知识结构。通过对这种知识结构的学习和掌握,学生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并逐渐构建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过程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使统治阶级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思想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①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落后性、稳定性与多变性等系列矛盾。
第三个过程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特殊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个体在知识启发下实现与理论所代表的力量的结合过程,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要求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仅是掌握外在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更是内在力量的激发过程,需要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涉及理想信念的形成问题。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一个超越具体知识和功利层面的东西的过程,它需要人格的影响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是“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②的过程,是在教师创造价值环境下学生精神建构的过程。马克思把自己的理论与理论所代表的力量的结合过程看成是“闪电”过程。他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③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启发下的自我精神世界的建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的完整过程。它比一般的课程学习更为复杂、更为全面,需要触及个体的心灵,需要个体全面参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