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跋涉者的足迹
0.00     定价 ¥ 98.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16645239
  • 作      者:
    劳沫之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在离休之后,以自身亲历过的事和感受过的情愫,高度概括了自己八十余载漫长的人生之旅中,那些刻骨铭心的重大事件与人生感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全书叙述生动翔实,语言十分唯美,恬静自然,字里行间飘溢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赞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沁人心脾,文中不染一丝纤尘。

全书彩色印刷,用纸高级,版式精美,图文结合,阅读轻松愉快,让人爱不释手。

本书读者对象:广大学生、教师、记者、历史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


展开
作者简介

劳沫之,生于1933年2月,湖北省云梦县人。194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曾在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湖北省财经干部学校任校刊编辑等职。1960年5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助教、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研组组长(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五师中原分会会员,并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聘为研究员和咨询委员、被美国传记协会聘为顾问委员会研究会研究员。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曾为其颁发“20世纪杰出成就奖”,并收入该组织撰写的《国际名人传记辞典》。还入选《世界名人录》(中国卷)《国魂——跨世纪中华兴国精英大典》等书籍。合作专著主要有:《新闻通讯写作》(荣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优秀奖)《专业采访报道学》《新闻写作讲义》《新闻通讯作品选评》等。在报纸刊物上发表新闻通讯作品或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的论文六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在书中自述了八十多载人生岁月中亲历的很多深刻的、和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事件,其中不乏有趣且引人思考的个人经历和家庭生活,呈现了一个个充满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社会、对国家无私奉献的精彩画面,折射出一位中国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高尚思想和良好精神风貌。全书叙述生动翔实,语言时而轻松,时而严肃。一个女性的人生,和一个国家的发展,跃然纸上。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无忧童年

我从1933年2月出生,到1939年10月离开家乡——因家乡已被日寇占领,父亲把母亲、弟弟和我接到湖南,直到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才迁回武汉,虽然只在家乡生活了短短的五六年,但同母亲相处几年的往事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竟越来越清晰、难忘。

母亲一生生育了三男五女,成活的却只有一男三女。最先出生的两个哥哥长到两三岁时,因农村缺医少药,竟同时被麻疹病魔夺走了生命。直到母亲四十岁时,才生了小我三岁的弟弟。两个姐姐出嫁后,母亲既要操持家务,做饭、洗衣、纺线、织布、喂鸡,又要照料幼小的弟弟,对我的管束比较宽松,所以我能够随心所欲做很多事。这便使我享有一个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

回忆起来,当时小小年纪的女孩,竟做了许多应是男孩子去做的事情。比如春天雷阵雨过后,村子附近公路旁的草地上会长出一种类似小木耳的菌,淡绿色的,俗名叫作地打皮,可以做下饭的菜。我曾独自一边放牛,一边捡拾地打皮。夏天抗旱时,我曾同二姐和堂姐到村外为稻田车水,人小无法坐在车水条板上踩车,而是双手紧扶车杠,双脚站在车水的踏板上,左脚上右脚下来回地学着车水。秋天棉花成熟时,我也曾跟随姐姐们一起到棉花地里摘棉花,还曾挽起裤腿,打赤脚到大人们正在将刚收完蚕豆后的秸秆翻犁作肥料的水稻田里,捡摘蚕豆秆上残留的蚕豆。最有趣的是,在我家大门对面有一个小荷塘,我见有的大人下到荷塘里用脚踩莲藕,挖出一节节白莲藕,十分羡慕。于是有一天,我也挽起裤腿下到荷塘里,一手扶荷叶枝,一只脚顺着荷叶的茎枝往水下踩,竟然也踩到了莲藕,只是水深,小手小胳膊无法伸到水底将莲藕拔出水面,最后不得不失望而归。当水塘里的菱角成熟时,我随堂姐坐在打谷盆里以手代桨,在塘里划来划去摘菱角,那是多么欢乐的时光啊!在农村,常有人家用稻田栽种荸荠。荸荠成熟后,稻田里无水,有时干得形成一道道裂纹,把荸荠地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我曾利用小树枝翻起一大块,竟见排列着许多荸荠,真是惬意极了!在我家后门外有一大块菜地,菜地边还长有高高的杨树。我曾同村里的男孩子一起,在树下的平地上挖坑玩弹子球的游戏,还捉一种从杨树上爬下来的小昆虫(俗名叫铁牯牛,大小约一寸长,背上有黑白相间的斑点,头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长长的触角,触角上也是一小段白一小段黑)作为宠物玩弄。在菜地里的菜架上捉纺织娘,捉螳螂,捉蚂蚱,捉蜻蜓,捉蝴蝶,在墙缝里捉嗡嗡叫的蜜蜂,在院子里捉闪闪发光的萤火虫,也是常有的事。夏夜纳凉,有时玩哭嫁的游戏,让弟弟扮新郎,让一位堂妹扮新娘。将手帕盖住“新娘”的脸,还要“新娘”假哭(我的家乡凡女儿出嫁时都会痛哭)。我还曾同伙伴们一起,用线团做成的小球,比赛看谁抛得远。还在门前场地上玩人碰撞人的游戏,即双方若干人分别排成两行,双方高唱:“天上雾雾沉,地下闯麻城,麻城闯得开,把某某(对方某孩子的姓名)捉过来(算是俘虏)。”唱罢由一方的某人向对方的人墙冲去,如果将人墙冲垮,捉到“俘虏”,就为取胜者(我的家乡与大别山相近,土地革命时期发生的黄麻起义,是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我党在长江以北地区领导的首次农民武装起义,在民间影响深远)。玩这种游戏时大家兴致极高,常常忘了回家,直到母亲高喊回家吃晚饭为止。有时候晚上也闲不住,曾同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搬起板凳,爬到手能触摸到房屋墙洞的高度,用手掏麻雀窝。有时竟能掏出一两只满圈黄嘴的稚小麻雀,或者几个麻雀蛋。家乡多湖泊,常有大雁飞来。有时见到空中飞过来排列成行的雁阵,我就带着弟弟在稻场上仰望,高唱这首童谣:“雁(家乡方言,‘雁’字的语音念‘岸’)雁!排个‘人’字给我看。老子(家乡的习惯用语)请你吃红饭(家乡种植的红米粳稻),你给老子生红蛋(家乡有喜庆时给亲友赠送红蛋的习俗)。”虽然我的玩性大,但母亲从未训斥过我,更从未打过我,总是依着我的性子。唯有一次,我不知生什么病,母亲要我咽一粒小白药片,我却跑走拒不吃药,气得母亲举起棒槌(农村妇女洗衣时捶打衣服的长木槌)追赶我吃药,但母亲终究未追上我。


展开
目录

怀旧篇

第一章  无忧童年 / 3

第二章  求学武昌 / 9

第三章  奔向光明 / 17

第四章  烈火锤炼 / 27

第五章  大学岁月 / 47

第六章  学为人师 / 75

 

杂记篇

远离名利场 / 92

姚治华的中国画之我见 / 102

姚殊的成长 / 140

姚嵘的拼搏 / 265

锐轲诞生记 / 296

沉痛悼念一身清廉的好领导好师长 / 303

“一带一路”遐想 / 307

 

域外篇

美国纪行 / 310

静谧和谐 瑰丽多彩—袋鼠之国散记 / 351

东瀛行记事 / 368

海上奇观 / 386

 

习作篇

我们的黑板报是怎样改进的 / 395

共产党员熊凤桃卖了余粮买农具和进行储蓄 / 398

武汉的春天 / 400

在社会主义高潮中我所看到的——写在大学入学考试的时候 / 402

有这样一个青年 / 404

我伫立在长江大桥上 / 408

十三陵水库工地即景 / 411

我为什么喜欢《故乡》——重读鲁迅的《故乡》以后 / 417

关于鲁迅几篇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一次课堂笔记的整理 / 423

一场激战——记浸胶工段抢救线圈 / 430

一封电报(速写) / 433

献给党的歌——写在七一前夕 / 441

 

摄影篇

劳沫之摄影作品 / 446

后 记 / 47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