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0.00     定价 ¥ 89.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300265049
  • 作      者:
    孟鑫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孟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秘书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科学社会主义》杂志副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近年来,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3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系统科学的体系。为了整体呈现其发展历程和理论深度,本书在结构上创新性地采取了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揭示科学内涵。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特质,概括了它的思想精髓、理论主题、核心问题,并着重分析其历史地位和重要影响。其次,进行纵向研究。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孕育阶段、奠基阶段、丰富阶段、形成阶段、新发展阶段在理论体系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同时梳理了各个阶段理论创新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进程。最后,开展横向研究。分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发展阶段、根本动力、总体布局、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内部保障、外部条件和领导力量等关键问题,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了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是开放的、发展的等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在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一)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任务
1.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自1840年起,中国面临的第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围绕这一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通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又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
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方面是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中国丧失了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近代中国遭受灾难和贫穷的根本原因,也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但中国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存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资本结合起来,形成了大地主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联盟,在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生活中占据显著位置。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经济上无法发展,政治上没有独立,人民失去自由,社会无法进步。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由此,决定了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中,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在这两大任务中,只有前一个任务解决了,才能为后一个历史任务的完成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当时中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两大矛盾、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成为考验中国近代各种社会力量、政治派别的试金石。
中华民族追求独立和解放的历史实践证明,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开明派发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推行的维新变法都无法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运动和革命,将这一政治运动推向了最高峰。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大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长久维持下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人民的悲惨状态和中华民族的艰难境遇。
辛亥革命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从民族资产阶级手中接过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接力棒,引导近代中国逐步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它的最高成就便是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立起了毛泽东思想这面光辉旗帜。在这面旗帜的引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旗帜的指引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进行了艰苦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经过长达28年英勇不屈的奋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亘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是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民族解放历史上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追求独立和解放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之间有着密切而必然的联系。完成第一大历史任务是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的根本前提,同时也为实现第二大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才能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顺利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第一大历史任务的成果,巩固国家政权,发展生产力,振兴民族经济,维护国家尊严和主权,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要求我们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大历史任务不懈努力。面对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们确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成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进程,最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顺利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了长足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在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中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也遭遇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挫折。
1978年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重大问题,为继续完成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不断努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我们党又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生产力有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在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压力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妥善处理应对国内国际的复杂问题和挑战,带领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完成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继续深化改革,调结构、重民生、促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同时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逐步缩小,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进一步显现,这些都表明中国的第二大任务在顺利完成中。
展开
目录
目 录

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孕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
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初步探索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化认识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总任务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探索和准备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深化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三、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论
一、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
二、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统一论
一、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二、推动成功实践行稳致远
三、继续推进伟大构想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军论
一、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三、走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论
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四、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论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
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决定的
二、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决定的
三、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决定的
四、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