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病症针灸治疗学》:
【概述】
急性脑梗死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本节主要讨论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针灸治疗。本病见于中年人以上,多数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高血脂史。多于安静休息时发病,一部分患者在清晨睡醒后发现症状。其起病较脑出血为慢,常在数分钟、数小时、半天,甚至1~2天达到高峰。可有病侧头痛,但很少剧痛、呕吐。患者意识多保持清晰而偏瘫、失语等症状则比较明显。
针灸疗法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有效率达90%左右,疗效是确切的。大量实践表明.本病可单纯应用针灸,且进一步发现,以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梗死的针灸疗效较好,椎一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较差。另外,大脑表面梗死的针刺效果优于深部梗死。有人曾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了针刺和烟酸治疗的对比观察,结果两组间疗效未见显著差异。近三十多年来的研究证实,针刺对缺血脑组织在病理形态学上有确切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对缺血性损伤具有多重调节机制,从而阻止缺血的发生、发展,加速脑组织的修复。关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针灸参与问题,目前不仅主张在急性期(发病24或48小时内),还建议针灸在超早期(3小时或6小时)介入。尽管对这一介入的具体方案还需作进一步评估、筛选和优化,但不少证据显示,针灸参与治疗愈早,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愈明显,包括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电活动及氧代谢、降低脑水肿、促进血凝块的软化溶解,缩小梗死体积、抑制细胞凋亡以及改善梗死区脑组织的供血。
近些年来,针灸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日益增多,取穴及治法十分丰富。但还存在缺乏严格的大样本、多中心、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对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临床指导价值。有必要加强这方面工作。
【治疗】
1.体针(之一)
(1)取穴: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假性球麻痹加风池、翳风。
(2)操作:先取主穴,根据病情轻重和突出的症状表现,加取配穴。
操作先刺双内关,直刺1-1.5寸,施提插结合捻转泻法,运针1分钟;复刺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震颤)法泻之,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刺三阴交,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角,进针1-1.5寸,提插补法,至患者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直刺进针1-1.5寸,提插泻法,至上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同极泉;委中仰卧抬腿取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针风池,针尖向结喉,进针1.0~2.0寸,采用快速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针刺翳风,同风池。针合谷,针尖斜向三间、第二掌骨下缘部位,采用提插泻法。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