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校长赵继教授、慕华教育研究院院长李超博士、科大讯飞执行总裁吴晓如博士、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方海光、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毓煌倾情推荐
迎接即将来临的第四次教育革命
机器学习、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和重塑
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面临的机遇与风险,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科克斯书评》等媒体竞相报道
本书描述了随着教育的发展,世界历史上所经历的四次教育革命,以及每次教育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通过对前三次教育革命的深入分析,阐述了我们应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使教育对象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本书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教师相比,能做到更加公正和公平,能促使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所需*大限度地学习知识、收获成长,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未来,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棘手的问题,在人工智能的陪伴下,终身学习成为可能。通过人工智能,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拥有*好和*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定制化的教育和学习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教育模式。
第三次教育革命:印刷与世俗化,大众化教育
在第二阶段的教育革命中,教育一直是由享有特权的世俗人士和宗教人士才能享有的,这主要是因为欧洲的教科书必须手工抄写,所以数量受到严格限制。但所有这些都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而改变了。雕版印刷术从公元7世纪晚期开始在中国使用,然后细纸被生产了出来,使用活字和刷子的印刷术也得以进一步发展。到1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75个城镇建立了印刷厂。从印刷机发明到公元1500年间,大约有2.7万~2.9万本书被出版。如果我们假设年平均印刷量大约是500册,那么到公元1500年,已经有1300万到1500万册印刷书籍在流通。与1400年欧洲的手稿写作量相比,产量增加了60倍。
教材开始第一次被大规模印制出来,覆盖了不同的学科领域,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还适合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使用。很快就有了近似现代形式的书籍。因为按字母顺序编入索引,新的出版物为读者呈现出了标准统一、编排一致、整体和谐的内容。印刷术加速了改变。复式簿记于1494年由一位意大利修士兼神学教授卢卡·帕乔利编纂,并被视为现代会计书籍的基础。大量的书籍以白话文书写;比起拉丁文,白话文的内容更容易被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所理解,这大大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学习者现在可以更加自由地阅读和学习,而不用受制于必须去大学和学校里才能寻求受教育的机会。
当时的学科也开始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法律法规和意见分歧在跨越国界的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辩论。医学研究是一门有待革新的学科。关于医学方法的最新研究和思考迅速传开,促进了基于严谨科学方法的知识的传播。16世纪早期的宗教改革由于印刷机的出现而传播得更快。1517年,以其95篇论文(或称论辩)而著名的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他支持普及教育, 支持使用白话文而非拉丁语。宗教文本被翻译成许多不同的语言,广为流传。简约版本《圣经》的出现表明了阅读的发展,因为这一版本的《圣经》显然不适合在天主教教堂的固定讲坛上使用。据估计,到1600年,至少有四分之一生活在德国的人具备阅读能力。德国的大学是引导宗教改革的机构之一。在英国也是如此,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但还是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享受其教育。到了1600年,大约2.5%的年轻人上了大学。
中世纪晚期,政治、法律和商业变得越来越复杂,新教也开始传播,这一切对学校和大学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大众,尤其是对城市人口的普及教育起到决定性推动作用的是18世纪初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19世纪选举权的普及。1833年、1870年和1902年英国颁布的一系列议会法案见证了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学校事务中。
1776年美国独立后,教育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各州通过法律来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在1852年(在马萨诸塞州实施)至1917年(在密西西比州实施)之间,美国开始实行义务教育。美国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紧随其后,耶鲁大学成立于1701年,普林斯顿大学成立于1747年。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给19世纪早期法国的普及教育和公立教育注入了活力,让·雅克·卢梭以及其他思想家为这一阶段的教育提供了启蒙。在第三次教育改革时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实施控制和影响的工具,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教育在欧洲的传播是零碎的、渐进的和不平衡的。
19世纪初,一种新的大学形式开始传播开来。拿破仑保留了中世纪的旧大学,又在1808年创建了法国精英教育体系(Grande Ecoles),作为所有大学的领导者,并发展了现有的Ecoles(法国大学),教授对国家的繁荣发展开设极为重要的课程。作为回应,威廉·冯·洪堡1810年在柏林创办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姆大学(这所大学1949年以他的名字重新命名),这所大学因为注重科学研究及其对文化的理解,成为新型大学的典范。讲师获得博士学位的做法在德国的大学里越来越普遍。在美国,耶鲁大学于1861年颁发了第一个博士学位。后来这种做法从美国传播到了英国。第一个在英国颁发的博士学位是1917年牛津大学颁发的哲学博士学位。
在英国,在政府克服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反对创建其他大学的阻力后,英国各地的大城市——最初在曼彻斯特(1824年)和利物浦(1881年)——也开始广泛建立大学。当地实业家也鼓励这一举措,因为他们可以利用大学的研究和大学对其未来雇员的教育来获取商业利益。迅速发展的工业革命也见证了英国一大批私立学校的崛起,包括1845年建立的布莱顿学院和1859年建立的惠灵顿学院,还包括一些历史悠久的学校,包括伊顿公学和温彻斯特学院。在教育新兴资产阶级的子女的压力之下,这些私立学校开始大幅度扩张。在19世纪,这些国家的公办教育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落后于这些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的发展姗姗来迟,其发展的一个推力是要为那些依据劳动法规定已经不能再合法雇用的儿童找到合适的职业。
尽管英国各地的学校一直在稳固地发展,但学校的课程仍然就如它在第三次教育革命兴起之初那样传统。在工业革命的刺激下,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花了很长时间才渗透到课堂中,而且主要局限于私立学校,因为这些私立学校坚持同时教授拉丁语和希腊语。大学入学公开考试制度始于18世纪晚期的剑桥大学,19世纪初开始在牛津大学实行。到了19世纪30年代,大学入学考试体系已经牢固确立,这在提高毕业生的成绩标准、确保学生顺利入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考试的重点依然是死记硬背标准化的教科书内容。在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艰难时世》里,格莱恩先生坚持认为,孩子们就是“可以被事实充满”的瓶子,这是一种讽刺的写作手法。然而直到今天,以记忆事实为基础的学习仍然是一种常态。在过去20年里,这种观点得到了加强:一群新的狂热分子认为,考试成功是教育成功的唯一验证。
现代技术的出现,包括20世纪60年代的翻印技术、20世纪70年代的复印技术、20世纪80年代的词处理器、20世纪90年代的计算机,以及21世纪的智能触控板,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尽管在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方面,它们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些技术没有改变教育的基本模式,只是推动了第三次教育革命的部分改进,使其更有效率、更快地到来。
大众教育模式仍然存在着非常根本的问题,它使世界各地的高质量教育成为精英阶层的专利。此外,每个孩子只有一小部分能力是在学校培养的;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更大的潜力一生都处于休眠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第四次教育革命的应诺如此重要和深远。
……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推荐序四
前言
第1章 前三次教育革命
第一次教育革命:有组织的学习,必要的教育
第二次教育革命:学校和大学的到来——制度化教育
大学
第三次教育革命:印刷与世俗化,大众化教育
第2章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如何发生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和学习有哪些阶段?
何谓受过教育的人?
第3章 传统教育的五大难题
未能克服根深蒂固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
教育制度僵化
教师因行政而不堪重负
大班教学抑制学习的个性化和学习的广度
教育的同质化和缺乏个性化
第4章 什么是智力?——工业时代的狭隘视野
关于我们称之为智力的主观性的思考
智力“测量”的起源
机器智能
集体智慧
更多形式的智能:EQ,CQ,SQ和NQ
“国家”情报
智力研究中的争议:优生学
智力研究中的争议:钟形曲线
摒弃思想的主权
重温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第5章 人工智能及其发展历史
一个尝试性的定义
人工智能简史
计算机与克服枯燥的工作
关于编程和语言的简述
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DeepMind公司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
即将到来的还有什么呢?
第6章 人工智能在英美国家的发展
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教育技术的早期历史
人工智能诞生之前:回溯到2012年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初探索
对十个教育阶段的回顾
2012年以来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
并不需要机器人
为什么人工智能没有对学校产生更大的影响?
第7章 人工智能在中小学的发展前景
未来的学校:回顾“中小学之旅”
未来的前驱:尖端学校
改变势在必行
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
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吗?
社交、情感和特殊需求的学习
未来还需要老师吗?
未来还需要实体学校吗?
智能学校
第8章 未来的大学
为什么是大学?
“大学之旅”
21世纪高校面临的问题
第四次工业革命:未来公司需要的技能和素质
未来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有哪些?
“反机器人”的大学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是什么?
未来大学的类型
第二代和第三代大学的解体
智能大学
第9章 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好处、机遇和风险
第四次教育革命的好处
重新审视未来的工作:乐观派与现实派
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
机会
第10章 人工智能将解放还是弱化人类?
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可能性
以人为本:四个方面
反乌托邦的四种可能性
技术乐观主义者的乌托邦
人工智能将解放人类?
第11章 思考和建议
人工智能带来的五大威胁
四种可能的危险
五种行动方案
五种回应
专门针对教育机构的五项行动
五项教育福利
五个主要国家/集团
四项终极反思
结论:三个大思想家的观点以及总结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
——赵继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科协副主席、东北大学校长
本书作为一本从教育的发展历史出发,详细论述历次教育革命的经典之作,值得每一位教育从业者仔细阅读。教育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明天,让我们拥抱变化,通过教育让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
——李超博士,慕华教育研究院院长、慕华资本管理合伙人
无论你是学习者还是教育者,本书都值得一读。作为学习者,本书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的教育,从而让自己的学习更有成效,避免自己成为技术变革的“牺牲者”。作为教育者,可以在新兴技术的帮助下,更快地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式,更快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吴晓如博士,科大讯飞执行总裁
人工智能和以往的技术不同,它终将彻底赋能教育环境而提高个性化学习体验,从而形成新的教育生态系统。本书基于对第四次教育革命的深入分析,对未来的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号召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教育变革,更好地抓住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机遇。本书值得推荐给广大教师和政策研究者们,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洞悉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方海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
《第四次教育革命》一书无疑为教育革命更广阔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本书是目前国际上一本站在人工智能的角度,深刻审视教育领域变革,并首次提出第四次教育革命这一理念的著作。我相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第四次教育革命会给全社会和每个人带来更加不可思议的教育机会。
——郑毓煌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营创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