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南开故事(百年纪念增订版)
0.00     定价 ¥ 49.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040523201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祝晓风,南开大学中文系1987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人文》学术集刊主编。文学博士。《读书》杂志原执行主编。曾在光明日报社、中华读书报、中国外文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等单位工作。出版有文集《有声与无声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新闻作品集《读书无新闻》(东方出版社,2006)、散文集《南开风语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9)等。编辑《知识冲突》《南开故事》等图书若干。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中国,真正有点儿传统,而且这传统的起源比较清楚、发展脉络也比较清楚的百年老大学,其实屈指可数。南开是其中之一。
  100年前,“五四运动”爆发,按照正统教科书上的说法,中国正是从1919年开始,以“五四运动”爆发为标志,正式进入“现代史”,此前,则是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将近80年的“近代史”。周策纵认为,“五四运动”在其广度和意义的深度方面,是此前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活动都不可比拟的。这段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和活动,“是一件具有全世界性意义的事”。“近代中国大多数领导人物,从文学、哲学,到经济、政治等各界,大都受过‘五四’时代的教育和训练,而且多因参与这场运动才开展他们一生的事业。这次经验一直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南开大学就诞生在这一年。对中国来说,这个年份是后面一系列巨变的一个开端。这短短的100年,世界变化太大了。这变化之大,远超乎此前的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一座学校,主体当然是老师和学生。一座学校的生命与传统的传承,说到底还是在于活生生的老师和学生们。记述历史,就是记述这些人在这段时间内的活动。国家民族如此,一座学校的校史,也是如此。这些在历史长河中顺序经过的人,数以十万计,跨越百年,不可能在这样一本小书中完整体现。那么,我们只好选择一部分人,一个阶段的人。但如何用一个尺度来划分,记录一个什么范围的人,确是一个问题——在这方面,好像大家都比较多地用“代”这个概念。这是一个相对有区分度的划分,也是一个比较有边界的框定。而定义这“代”,则离不开时间概念,也离不开群体的设定。代与代之间的区分,年龄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自然的标准,但更主要的,还不是在于年龄上的差异,而是在于学术文化上的嬗变传承,在于进入社会之后扮演的角色有什么不同,在于他们与社会时代变化之间的关系。或者更概括地说,有没有属于自己这一代的较明显的“代特征”。
  时间本来的确是连续的,但历史长河往往有明显的转捩点,而在这不长的一百年中就有几个转捩点格外突出,早已成为历史坐标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37年,全面抗战,南开南迁,有了后来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南开新生。1976年“文革”结束,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开始步入正轨。1992年,市场经济全面推开,随后中国高教改革也全面展开。大学里的学生本来也是一届跟着一届地入学、毕业,似乎也难以排辈论代;但在这100年中,中国的大学偏偏就有“断代”。这“断”代又往往是长时段的,非大学自身原因造成的,典型的就是十年浩劫。
展开
精彩书摘
  《南开故事(百年纪念增订版)》:
  初上宋玉柱老师的现代汉语课时,大家都没重视。况且,宋老师一上来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板着脸,很严厉地斥责我们班上一个逃课的男生:“进大学,是叫你们读书来了,不是让你们写小说来了!不好好上课,躲在宿舍里写小说,歪风邪气!不想上课的,退学!把位置让出来,有的是人想进来呢!”当时倒抽一口冷气:这老师可真够厉害的!心里多多少少产生了抵触情绪,因为谁上大学不是冲着作家梦来的?何况当时新时期文学初露端倪,写小说之风特别兴盛,像我,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写了好几年,发表过两篇了,怎么舍得就此罢笔?再说,我从小学起就讨厌语法,什么“主、谓、宾、定、状、补”,多枯燥,不懂它们怎么了,那么多作家不照样写小说?全照它的模子套,还写不出来了呢!
  谁想宋老师不仅毫不客气地训我们,还苦口婆心地教,还讲究方式方法,更有高超的教学水平,没几天,也不知是怎么搞的,就把我们全班大大小小,一股脑儿全装进他的“牢笼”里,我们全成了他的“俘虏”。他讲课的时候,也不声高也不卖弄也不急躁也不斥责也不喋喋不休也不拳打脚踢,而是不急不慢不温不火循循善诱出神入化的,就把我们领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宏伟殿堂。这时候再看“主、谓、宾,定、状、补”“偏正结构”“把字句”,不但不再使我们绕着脖子也弄不明白因而厌烦之痛恨之,反而成了吸引我们钻进去探险的、“仙人洞”,有一阵子,同学们特爱在一起分析汉语“玩”,有的同学还“玩”上了瘾,后来,居然就将它选择为终生职业。
  于今想来,20年都过去了,我还是没搞明白,当初宋老师到底给我们施了些什么“魔法”,怎么就让我们全体乖乖地心甘情愿地跟着他完成了这门功课?可以说现代汉语语法是我在南开4年里学得最好的一门课,实实在在学到了东西,吃进肚子里面去了。
  教我们古典文学的郝志达老师,也是一位严师,对我们要求得一丝不苟,没任何客气好讲。记得讲到《诗经·东山》时,一共四段,他指定我们背诵第一段和第三段,说是下节课要检查。到了下节课,说到做到,果然就检查。我很感激郝先生的严,《东山》全篇当时都背下了,记得就特别的牢,后来90年代初我到福建省东山县去,采访的恰好是当年被国民党抓丁到台湾去的老兵的遗属,回来写报告文学,就采来《东山》诗古意,并用“我徂东山,幅慆不归”作为全篇的主调,回环往复,增加了感人的力量——可见老师们要我们好好读书的话还是对的,心中没有诗书垫底,文章也根本写不好。
  后来的唐宋时期文学,教我们的是一位女老师,名叫张红,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说是老师,她也就比我大几岁,可能还不如我们班好几位“老生”大。她虽年纪小,资历浅,可是很要强,日夜苦读,殚精竭虑,想要把我们教好。看她往讲台上一站,摆开架势,熟练的话语一串串地甩过来,心里还真肃然起敬。不过她到底又是我们这个年纪的年轻女孩子,平时愿和我们女生走近,有一次聊天.她听说我写了一篇小说,非要看看,我心说你是搞古典的,怎么也看当代小说呀?没想到她看完以后,按照古典文学的分析方法,把人物、结构、思想性等等分析得头头是道,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从此我方知道,一个人的水平若是高,做学问是相通的。可惜偏偏考张红老师的课时,我因发烧没考好,只得了80分,这是我在整个大学期间最低的分数,到现在都心存歉疚,觉得对不起张红老师。
  ……
展开
目录
八里台时光
我终身难忘的南开学生岁月李罗力
依然如故王绯
从作家梦到学者梦刘跃进
怎能忘怀我的南开韩小蕙
南开“两滴水”李建
唯有读书赵玫
乱世写大意浑水摸小鱼刘树勇(老树画画)
两次梦圆南开刘运峰
南开,南开,只把你带走王勇竞

民间校史
依旧82级张卫
咱们的“诗魂社”黄桂元
谊园逸事单正平
关于南开的点滴回忆刘方炜
《南开园》是怎样办起来的姜奇平
《新开湖》的变迁文成峰
南开风物志略张未民

文化小分队
我的肺使我爱南开赵大庆
我那遥远的水洼子胡学常
客居南开寒山
别问我是谁老莫

情与谊
南开二人转王晓晖
小爱王业明
南开,我初恋的圣地王桂香
我当报幕员侯永毅

同学少年
刘立本行状潘渊之
总是当时携手处刘立平(刘立本)
我在南开图书馆汪春泓
梦华录赵汝鹏
南开室友张克勤
光阴的故事孙勇进
南郊和南开查宪俊
我到南开来看雪张一呜

南开叙事
寂寞抒情时代张丹
……

南开日记刘岳兵
南开词典启发一默

附录一 信两通
附录二 关于《南开故事》

初版后记
一百年比八十年要厚一点儿
——再版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