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地区是由古云梦泽流域和洞庭湖流域组成的巨大盆地,四周山峦环抱,西部的武陵山脉和大巴山脉形成巨大屏障,阻断了蜀地与湖广地区人员的交往。湖广少盐,东部依靠淮盐,西部依靠川盐。川盐运输,除了依靠长江水运,更多地要通过翻越巴蜀大山的陆运完成。十多年前,我们在鄂西大山做田野调研时惊奇地发现,这里上年纪的老人,几乎都有到四川、重庆背盐的经历。更惊奇的是,由于盐易于保存、运输,又是生命必需品,所以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盐在大山中还被当作商品交换的中介物,有着近似货币的功能,特别是在朝代更迭的战争年代,官方钱币并不好用,而盐却成了民间普遍认可的“硬通货”。
盐是生命不可或缺之物,在巴蜀大山中遍布着因运盐而形成的纵横交错的通道,其存续时间达千余年之久。这些古盐道从某种意义上看,已逐渐成为川鄂之间的生命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川鄂古盐道既是一条商贸线路,也是一条功能性的交通线路和移民通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的研究团队走遍鄂西、渝东、陕南等各地,收集大量一手资料,将成果集结成此书,以精美的图片、简明的语言,试图拂去层层历史尘埃,向读者展现川鄂古盐道曾经的辉煌,并对川鄂古盐道上建筑与聚落的演化进程从全新的角度进行展示,涉及文化人类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设计理论及建筑遗产保护等众多领域。
将“川鄂古盐道”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意义,它是一个难得的跨文化样本群,能从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承上提供很多新的视角。笔者作为建筑学者,即从建筑学的视角来进行说明。在研究川鄂古盐道上的建筑与聚落时,不能只从建筑技术、类型、样式等方面孤立地进行研究,而应该将这些建筑与聚落置于商贸通道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民族文化交融的“动态”影响中来研究。不仅要研究这条“文化线路”上建筑与聚落形态的整体性和共同点,更要揭示它们与湖北、重庆、四川等地建筑与聚落形态的区别。另外,同在湖北,鄂西销售川盐,鄂东销售淮盐,不同盐销区又有着不同的建筑形式与文化,这是由交通因素决定的,而盐是这一深层原因的外在体现,盐的运输通道其实也是文化渗透通道,盐的运销能力其实也是文化渗透能力的体现。这种“盐文化”渗透现象,我们将在后续出版的《湖北古盐道》《中国古盐道》中作进一步的阐述和研究。
古盐道研究是一个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巨大命题,关于其文化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的深入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展开,我们还有漫长而艰巨的路要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