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
0.00     定价 ¥ 39.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52027136
  • 作      者:
    张凤池,胡守钧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凤池,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讲师,上海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基地、复旦大学社会共生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讲师团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宗教社会学、社会共生论。曾担任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弘扬中国很好传统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2号子课题“中国古代文化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的主要负责人。在《世界宗教文化》《探索》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社会步入新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随着新的社会主体和社会关系的产生,需要重构道德伦理体系,以维系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以现代的视角解读与剖析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方法与德育实践,探索将中国传统臆育思想融入现代德育过程的方法,并提出:应当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德育方法和实践经验,坚持道德教育以人为根本,提倡个人道德教育最终为社会的整体发展服务,通过道德教育优化社会主体间的社会共生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展开
精彩书摘
  《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
  二、制度作为强制约束力
  除了强调环境在道德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先贤也十分注重环境强制力的作用。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些基本的规范,必须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才能够让受教育者有所参照。儒家学说注重“礼”制,将其作为道德规范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法家则更是将环境的强制力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一)儒家以“礼”作为基本制度
  “礼”是先秦儒家重要的道德内容,也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礼”强调的是整体的社会秩序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故而“礼”的基本精神首先应当是秩序精神。在中国古代,“礼”包含了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等内容,作为规定和约束各种行为规范的普遍准则,其目的是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体现的是秩序的精神。
  孟子从德的角度出发,把“礼”作为四德之一,把“仁义”作为“礼”的本质。孟子认为,“礼”与“仁义”都内在于人心,它们相辅相成,“礼”对于“仁义”有节制、文饰和补充作用,此所谓“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①孟子认为,“仁”与“礼”对于君子都是不可或缺的。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②孟子提倡“仁政”,其实也是孟子重视礼的体现。他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③
  鉴于此,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制民恒产”的思想,认为“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④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富足于民,要遵从礼的规定,爱其百姓,百姓也才会遵从礼的规定,使社会和谐、政治稳固。《孟子·滕文公上》载:“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⑤如果“经界既正”,那么从上而下,从君到民都在礼所规定的范围内生活,互不侵越,社会就会处于和谐之中,政治可“坐而定也”。
  荀子“隆礼”,对礼的发挥在先秦儒家中处于极高的位置。首先,荀子从人伦秩序和社会规范的角度来讨论礼制的作用。所谓“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①其次,荀子认为,礼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他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②此外,荀子还直接提出,礼是一个国家存亡的关键,他认为如果全国上下都不重礼,那么这个国家必将处于危亡之中;反之,如果统治者以礼治国,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政令行,风俗美。以守则固,以征则强,居则有名,动辄有功“,此所谓”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③荀子在《荀子·议兵》中进一步强调了礼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他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者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④
  ……
展开
目录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
第一节 中国的道德教育
第二节 古代道德教育的主要学术传统
一、儒家传统:德政礼治
二、道家传统:清静无争
三、法家传统:依法治人
四、墨家传统:兼爱重义
五、其他传统:各有千秋

第二章 古代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一节 自我修养之法
一、克己内省
二、返璞归真
三、格物求理
四、学思并重
五、积善成德
第二节 环境塑造之法
一、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制度作为强制约束力
三、外在力量的威慑作用
第三节 教育教化之法
一、身教示范法
二、因材施教法
三、启发式教育
四、童蒙教育法
第四节 德育评估之法
一、个体言行的考察思路:“观”与“验”
二、个人言行的全面衡量:道家的“九观”
三、个人与社会的整体考察:墨子的“三表”
与“合其志功而观焉”

第三章 古代道德教育的实践
第一节 古代家庭德育实践
二、民俗节庆仪式
三、日常生活礼节
四、道德旌表制度
……

第四章 古代德育方法的特点与现代转化

参考书目与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