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说”与“做”之间: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文艺理论思想研究
0.00     定价 ¥ 78.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20324731
  • 作      者:
    匡存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匡存玖,1980年12月生,男,四川中江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毕业,主要从事西方文论、符号学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现为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说”与“做”之间: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文艺理论思想研究》重点关注“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总体状况如何?”“塞尔文艺理论思想基本命题怎样?”“塞尔在西方文论世界传播状况如何?”三大论题,涵盖了塞尔文艺本质观、创作观、文本观、接受观;塞尔与现当代接受美学、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价值。
  《“说”与“做”之间: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文艺理论思想研究》考察发现,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有许多原创性思想,以往都较少受到关注和重视,诸如文学作为一种非典型言语行为、制度性事实,以及指称与谓述、背景网络、集体意向性等概念。同时发现,当代一大批享有世界声誉的学者诸如德里达、费什、哈贝马斯、布迪厄、巴特勒等,都曾受到塞尔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塞尔和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思想引发了当代西方文论的一次深刻的言语行为研究转向。
  作为国内首部较为系统研究塞尔言语行为文艺理论思想及其接受传播状况的专著,《“说”与“做”之间: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文艺理论思想研究》重在抛砖引玉,为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注入生机活力。
展开
精彩书摘
  《“说”与“做”之间: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文艺理论思想研究》:
  三 视域透视:制度性事实、功能赋予、构成性规则、政治权力
  塞尔把言语行为理论引入社会哲学,使言语行为更大程度发挥解释社会现象的作用,涉及制度性事实、集体意向性、功能赋予、背景能力、政治权力等理论亮点,体现同以往社会学研究不同的理论视域。
  首先,塞尔认为,“制度性事实”是人类社会事实的一个子类,是人类社会及文化实践的起点。塞尔把事实分为无理性事实①和制度性事实两种,在他看来,“事情不可能像某些反实在论者主张的那样,一切事实都是制度性事实,不存在无情性事实。”②事实上,既存在无情性事实,也存在制度性事实,无情性事实是制度性事实存在的基础,制度性事实则是无情性事实的发展。制度性事实依赖无情性事实而存在,也就是说,有无情性事实才有制度性事实,无无情性事实就没有制度性事实。现实世界中,不可能一切都是无情性事实,无情性事实总被赋予这种或那样的功能;也不可能一切都是制度性事实,那么对制度性事实的说明,就将造成无限后退。在塞尔那里,无情性事实逻辑上先于制度性事实,制度性事实后于无情性事实。通过集体意向性,制度性事实可以实现一种从无情性层次到制度性层次的变动或转换。塞尔还进一步把事实区分为依赖语言的事实和不依赖语言的事实两种,比如“珠穆朗玛峰的峰顶有冰雪”,作为句子与作为现象而言,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分。但塞尔的分类理念建立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基础之上,在他看来,“我并不认为在制度性的和非制度性的现象之间,或者语言和前语言现象之间,存在着截然分开的界线。”事实上,他讨论的对象主要限定在一些典型性的行为或事实上。
  其次,塞尔认为言语行为对制度性事实的创造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塞尔认为,“制度性事实的一个最令人迷惑的特征,就是这种事实有相当大的数量(虽然决不是全部)都可以通过明确的述行式话语创造出来。”①在他看来,言语行为是创造制度性事实的基础,没有言语行为就没有制度性事实。任何与人类有关联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语言符号化表征出来。塞尔认为,语言是建构人类社会的最大事实。“我们必须把语言看作这种现象的构成性因素,因为在X对象上加上Y功能这一变动是一种符号化的变动。”②语言表征是创造制度性事实的一个本质性预设。没有言语行为的符号化表征,就无法使无理性事实成为制度性事实。比如,法官通过“被告判有期徒刑5年”等言语行为来创造宣判这一制度性事实:宣誓入党通过“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等言语行为来进行建构:而货币、婚姻、金钱、下象棋等,通过自愿遵守某些言语行为条件、规则等来建构制度性事实。这些都是在语言符号化表征过程中实现的。语言符号化表征的重点是使“X在C中成为Y”,这也是制度性事实的构成性规则或逻辑结构。其中,X指无理性事实.Y指制度性事实,C指背景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一定背景下,语言表征才能从无理性事实转换为制度性事实。塞尔认为,制度性事实要以无理性事实为基础,因为不可能没有无理性事实而得到制度性事实;但是,制度性事实一旦形成.又不一定非得依赖无理性事实而存在。比如丈夫与妻子婚后从未在一起生活,但仍判定为合法婚姻;数字化时代,购物很多场合已采用刷卡代替纸币应用,在概念上还是以纸币的特征进行衡量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塞尔生平及其著述概要
第二节 塞尔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第二章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
第一节 本体论:塞尔语言哲学
一 历史源起:绝非一次偶然的学术事件
二 总体视角:说话就是做事
三 视点透视:言语行为分类、语力、间接言语行为、隐喻
第二节 根源论:塞尔心灵哲学
一 视野转移:有意或无意的契合
二 意向性理论:言语行为的心灵基础
三 视角透视:融入条件、步骤、背景、意义探讨的心灵哲学
第三节 扩展论:塞尔社会哲学
一 视野背景:一种趋于社会与文化的实践
二 集体意向性:制度性事实的基础
三 视域透视:制度性事实、功能赋予、构成性规则、政治权力
小结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与价值

第三章 塞尔文艺理论思想基本命题
第一节 塞尔文艺本质观
一 文艺性质观:一种虚构、伪装、非典型言语行为
二 文艺存在观:一种规则性行为与制度性事实
三 文艺功能观:文学之施为功能
第二节 塞尔文艺创作观
一 创作之前提:作为前意向和非表征条件集的语境、背景
二 创作之基础:作者说话做事的意向性
三 创作之机制:文学行为的步骤、程式及满足条件
第三节 塞尔文本意义观
一 文本行为:作为言语行为的指称及谓述
二 文学意义:字面意义与以言行事的功能类型
三 文本形式:间接言语行为
四 文学话语:隐喻言语行为
第四节 塞尔文艺接受观
一 接受前提:交流意向、集体意向性、背景能力
二 接受过程:功能赋予与以言取效行为
三 接受机制:文学接受与构成性规则
小结塞尔文艺理论思想的贡献与价值
……

第四章 塞尔与当代西方文论转型
第五章 结语:塞尔引领当代西方文论言语行为研究转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