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县,我的家乡,赣北边陲的一个小县城,北濒长江。
家乡,是哪儿?对于一个常住异乡者来说,它是那个你平时忙碌得没空想起,却又是你一旦归去后不想离开的地方;是那个你匆忙乘车马而过时,想用双脚慢行去丈量它的地方。家乡,它装载着太多人的过往,回到它的怀抱,一切会自然归位到真实。家乡又是富有且无私的地方,赐予乡人们无尽的“宝贝”。彭泽方言——我的母语,就是其一。它一直浸润着我的思维,是我与生俱来的财富,让我注定至少是一位“双语者”。
随着“推普”的开展,不少学生会因为学不好普通话,而对自己的母语有种自卑感,甚至“责怪”。2006年我正式走上了讲台后,在课堂上,我总会对自己的学生说,这个问题,一定要换个角度看。学习某种方言,不见得比学习普通话更容易。
不得不说,我是幸运的。申报“霁光人文丛书”的学术专著顺利获批,有了将母语财富“变现”的好机会。这次,我可以从专业的角度,用一种“别样”的方式来重新认识、亲近自己的母语。从田野调研到一手材料的整理,从描写分析至特点的总结归纳,工作即便艰辛、不易,过程仍觉得幸福无比。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2006年,在胡松柏恩师的指导下,本人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彭泽方言代词研究》的撰写,对彭泽方言的音系已做了初步的描写,并对其代词系统展开了详细的讨论。2011年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经曹志耘恩师的指点,完成了学期课程作业“彭泽方言同音字汇”的撰写,对彭泽方言的语音面貌有了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2012年本人撰写的专业学术论文《江西彭泽方言同音字汇》《江西彭泽方言的语气词》有幸被分别刊载于海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年暑假,笔者回乡实地调查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摸清了彭泽方言内部的分片情况,完成了词汇条目、方言语料的搜集和记录。2018年,笔者承担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江西汉语方言调查·彭泽”(项目编号:YB1808A012)。该项目的调研阶段,恰恰在《彭泽方言研究/霁光人文丛书》主体文稿完成之余,这不仅给了全稿一次很好的“反刍”机会,也促使了对一些细节问题的补充思考。
本专著主要的龙城话发音合作人汪应璋,是我的父亲,对女儿工作的那份无私支持,自是不必说的。数据采集阶段,父亲不仅提供了近七千条词语的方言说法,对一些职业性很强的专业术语,也是不厌其烦地想尽办法搜罗。一些现在县城很少人会说的谚语、俗语,父亲亦是常备纸笔于手边,偶然想起一条,便赶紧写下,待记满几页,便交付于我。早年做生意的缘故,父亲去过不少地方,也相应地学会一些当地的方言。远点的,父亲会说一点南昌话、九江话、安庆话;近点的,宿松话、望江话,还有本县境内的各种“土话”。也因此,父亲对一些语言现象会比较敏感,也喜欢去思考,调研写作时,常常给我不少启发。父亲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发音人,更是一个语言知识的爱好者。
在此也衷心感谢天红话发音代表余红星先生,杨梓话发音代表陈晓英女士,浩山话发音代表曾小霞女士、曾小鹏先生。正是他们的倾力配合与辛劳付出,《彭泽方言研究/霁光人文丛书》才能得以呈现出彭泽方言的全貌和特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