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重读与反思:巴金研究集刊卷十一
0.00     定价 ¥ 78.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42666178
  • 作      者:
    陈思和,李存光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重读与反思:巴金研究集刊卷十一》编发的是2016年在河北师大召开的第十二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专辑,由于论文太多,只好分上下两辑刊出。巴金研讨会向来不大讲“规矩”,记得有人写过印象记:说主席台上也没有领导讲话,就那么开会了。这本来也是正常的,学术研讨会,学者是主角,开会是正题,又不是布置工作,为什么要领导讲话呢?河北的这届会也是这样,几位老师非让我做个开幕发言,我也觉得不伦不类,不具备这个资格,然而,他们坚持这样。我本着脏活儿累活儿冲在前面、师命难违的原则,只好惶然接受,当天早晨匆匆在宾馆里拟个份草稿,题为《接力巴金研究,传承巴金精神》,既然是研讨会的专辑,索性偷懒,再把它变成本卷的编后记,也不完全是偷懒,这里表达的是我的真实心情、感受,那么,就请大家指正吧。
展开
精彩书摘
  《重读与反思:巴金研究集刊卷十一》:
  原来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我们随时可以阅读过去的、异域的所有作品,没有任何限制。但是读者的经验和知识到底有限。过去的、异域的日常生活,我们到底知道多少?不言而喻,非常有限。
  大家都熟悉,《三国演义》里面有“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段插话。当时的青梅跟今天我们能看到、吃到的青梅应该差不多吧。但是“煮酒”呢?这有点蹊跷。是否像黄酒那样加温?用的是什么酒?据说三国时代中国还没有发明提升酒精度的蒸馏技术,由此可知它一定是低度酒。还有,青梅和酒的关系如何?还是不清楚。关于这些疑问,我一直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只能依据自己有限的经验和知识去推测:它很有可能是把青梅和冰糖一起浸泡在低度烧酒中而泡了一段时间以后取出来喝的,有点像杨梅酒的果酒。当然如此推测没有任何凭据。而且曹操和刘备两个英雄喝着甜甜的果酒谈论天下,如此情景,我自己也觉得有点不相称。但是实情究竟如何,今天无法证实,只能停留在“不求甚解”的水平。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事实:读者的阅读往往是一种误会、歪曲,即误读。
  这个情况在小说此一文类中尤为突出。本来小说离开了充斥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尤其是衣食住行方面的琐碎、具体的能指,就很难成立(不是说绝对不成立。并不追求再现现实的,哲理性的、极其观念化的小说也确实存在着)。但是,对于过去的、异域的所有事物和风俗习惯都了若指掌,那根本不可能。刚才我说了读者的阅读是一种误会、歪曲。如此情况,换一个概念来说,读者的阅读本来是“翻译”,而且是照自己有限的经验和知识任意“翻译”出来,而自以为能够理解、欣赏的“误译”。所以,读者的阅读、作为阅读的结果的理解和欣赏,其实与作者的期待和欲望没有任何关系。读者有误读误译的权力。
  读者还有一种期待。那是属于文本范围以外的期待,是对于现实的作家其人的期待。读者往往会想象具有如此思想如此审美意识、运用如此文体来把它表现出来的作者应为如此形象。这时作者的容貌、声音、体态、甚至服装或生活方式等等也会成为读者想象或期待的对象。原来在现代文学此一与现代社会的构筑有紧密联系的制度中,现实的作者和读者缔结的关系是非常暧昧的。无数的、不知名的读者(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学这个“商品”的消费者)和一个作家,以文本为中介,成立虚拟的交流关系。从作者的一方来看,读者是不可捉摸的群体;从读者的一方来看,他们心目中的作家的形象不外乎根据文字风格,再加上一些文本以外的信息而想象出来的假象。这只是一种幻想而已。写出潇洒的小说的作者,不一定活得潇洒;依据文体风格而形成的印象和作者的实际风貌之间的脱节,如此现象我们不是经常碰到吗?
  抽象的议论未免太长了点。通过以上例子,我只想说明:作者也好,读者也罢,虽然双方都有各自的期待和欲望,但是他们的期待和欲望永无实现的一日,往往落空,而且双方将文本夹在中间的期待和欲望很少交叉在一起,形成圆满的一致。
  在这个意义上,我刚才所使用“虚拟”一词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何解?
  作者的一方,读者的一方,从哪一方来说,假如想把文本统统还原为唯一性(唯一的意义和价值),以此掌控文本,如此企图不外是虚妄的,而且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唯一确切、实在的只有作为物质摊开在作者与读者面前的文本和“作者一文本一读者”之间虚拟的关系而已。所以,读者想把文本的内容还原为现实社会上确是存在过/存在着的事实,如此企图同样是虚妄的。因为文本中的描述究竟到底是否实在的事实,这并没有确凿的保证,至少读者无法知道的:作者力说这是实在的,读者可以不相信;作者强调那是虚构的,读者还是可以不相信……两者之间无法缔结信赖的契约关系。作者和读者往往不和谐,却构成微妙的紧张关系。
  ……
展开
目录
第十二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上)

《随想录》再解读
“奴在身者”和“奴在心者”
——读巴金《随想录》札记
《随想录》的叙述策略和魅力
《随想录》的“重复”与“唠叨”
《没有神》笺释
寻找与现实对话的最佳途径
——《随想录》的开头艺术
《随想录》:动态而丰富的自我形象
++巴金作品的再发现
青春是美好的
——《巴金作品经典系列》编选感言
“家”的解构与重建
——巴金家族题材小说的现代性追求
中日家族小说的同曲异调
——巴金《家》和岛崎藤村《家》的文化比较
现实经验与文学虚构的边界弥合
——从交流情境论巴金小说的文本形式
《家》《寒夜》《春》的翻译随想
革命年代的传统生活诗意
——以1956年电影为中心看巴金《家》中的“出走”与“眷恋”
理想·自由·人性:对巴金《憩园》多重
意蕴的解读
故园的荒芜与生命的虚耗
——《憩园》与中国现代感伤主义文学
再论巴金长篇小说《寒夜》的艺术价值
三位一体的文化怪圈
——重读巴金的《寒夜》
巴金抗美援朝小说的日常性叙事
巴金: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抗美援朝”
巴金思想研究的一个侧面
——以巴金20年代诗歌创作为中心
巴金与冰心的散文创作观
……

青年论坛专场
资讯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