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2019年系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30周年,郑杭生在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历程进行深入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和论述了“理论自觉”概念和命题,认为中国社会学要充分利用中国社会历史性变迁的巨大舞台和现实性宝贵资源,提炼和创造自己的概念、命题和理论,形成自己的学术话语,而不是在西方理论的笼子里跳舞,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或经验研究成为西方理论的案例和验证。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实现途径,就是要“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中国社会学只有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才能更好地回应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和新趋势,才能提炼自己的概念、命题、理论,增强自主性和创造力,开创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新局面。“理论自觉”概念提出后,得到中国社会学界的热烈响应,对提升中国社会学的主体性、自信心和创造性,进而更好地推进中国社会建设产生了持续而重大的影响。
郑杭生在提出“理论自觉”概念后,继续在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等各类学术会议的发言中强调和呼吁要加强理论自觉。在银川召开的中国社会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上,郑杭生发言指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已经成为摆在中国社会科学界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中国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应该用理论自觉来总结、梳理自己的过去,把握现在,规划将来,把理论自觉真正落实到自己学科各专业、各分支中,运用到自己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方方面面,运用到学科体制、体系建设的各个领域。他呼吁中国社会学界尤其要把理论自觉全面落实和运用到社会学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重新思考和反思如何办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机构、如何办社会学杂志、如何进行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如何编写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如何培养社会学各专业的学生、如何总结“中国经验”、如何形成中国社会学派的各个流派、如何进行社会学的学术争鸣、如何建构中国的社会学学科的评价体系。对曾经和仍然存在的理论失觉、理论自卑进行建设性反思,对消除学界事实上还存在的“边陲思维”非常重要。
在贵阳召开的中国社会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上,郑杭生在致辞中提出,中国社会学在理论自觉阶段的基本功就是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即在中国社会学所面对的中西关系、今古关系、理实关系三种基本关系上,真正做到“借鉴西方,跳出西方”,不断进行“再评判”,做到“开发传统,超越传统”,不断进行“再认识”,做到“提炼现实,高于现实”,不断进行“再提炼”,这样才能真正创新我们的学术话语,创造我们的学术特色,也才能形成众多的真正的中国学派。
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社会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郑杭生做了题为“学会学派学术”的发言,将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阶段的基本功进一步归结为“三再、两气、一追求”。所谓“三再”,就是前述的“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所谓“两气”,就是社会学“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其中“接地气”至少可分为三种,即接现实中国的地气、历史中国的地气、中国立场观点的地气;所谓“一追求”,用中国学术传统的说法,就是社会学要追求“真善美”,既要追求“真”,又要追求“善”和“美”,费孝通晚年也是在这一意义上强调社会学要坚持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忽视人文性会使社会学研究陷入片面和狭隘,会把许多应该由社会学研究的东西排斥在社会学的视野之外。
对于郑杭生所倡导的理论自觉,不同学者间在概念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偏差。例如,有学者将理论自觉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要注重理论研究。笔者认为,需要从如下五个方面理解和贯彻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