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位气血辨证与临证验案》:
一、仲景治则
仲景治病法则,散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为方便学习,现摘录如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金匮要略·呕吐欲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按:仲景明确列出治则,即病位不同,治法亦异。同是水肿病,病位在腰以上宜发汗,病位在腰以下应当利小便(十多年前我曾治过,上半身自汗而不肿,腰以下无汗而水肿、小便不利的病人。说明腰以下水肿,只能利小便);同是宿食病,病邪在上脘宜催吐,下利不饮食者,说明病邪在下,所以宜攻下;同是病哕,前阴不利即小便不利,应当利小便;后阴不利即大便不通,所以宜通大便。仲景采用催吐、发汗、通大便、利小便四法,就近祛邪外出。
《金匮要略·血脾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
按:腰痛、痰饮、消渴、转胞四种病,证候也各不相同,为何仲景只用肾气丸一方治之?因为四种病的病机,同属于肾少阴气、精虚,补肾少阴气、精即可起到扶正祛邪作用。可见仲景用方,重在病机,而非重在病名、病位和证候,只要病机相同,虽然病名、病位与证候不同,仍可以异病同治,其中五苓散、小柴胡汤等汤证,是此类异病同治的典型方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为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T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按:心下痞病,因为寒、热、虚、实病机的不同,仲景拟十方,以治病位同而病机不同的合病、并病。这是同病位辨病机施治的又一法则——同病异治法。即同一病位,因合病、并病的病机不同,而施治方法也不同,这是太阳病篇、少阴病篇属同病异治较典型的篇章。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