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
0.00     定价 ¥ 40.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108066145
  • 作      者:
    钱穆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1979年时自编。上编(1-2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3-4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5-8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专论两宋之部。作者把宋学分成三期,初期以胡瑗、孙复、欧阳修、范仲淹和王安石为代表,注重明体达用和道德文章,气象阔大;第二期以周敦颐、邵庸、张载、程颐、程颢为代表,是正统理学的形成期;第三期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前者“和合一切”,后者则“扫荡一切”。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循此线索,对两宋时期的思想大家与重要著作或做精细分辨,或做简要述评,既在自孔孟、《易》《庸》、二程、朱陆的整个儒学系统中分辨其传承异同和思想衍变;又从受儒释道多方影响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对两宋儒学的形成、抱负和特质做了中肯而精当的点评。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
  首先特别提出理字者,为三国时王弼。彼云:物无妄然,必由其理。是说一切事物,都有其所以然,即理。又云: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此是说,许多理,并不是零碎散乱的,可以找出其系统端绪来,而使之会归于一的。由此说之,天地创始也是一理,王弼早把理字地位暗暗替代了古人相传天字的地位。这在思想史上,不可不说是一大进展。
  郭象注《庄子》,更多讲理字。虽《庄子》原书原有此字,但读者细玩郭注,与《庄子》原文相较,便知二者间显有不同。佛家如竺道生,讲顿悟,亦根据此理字。他说,理不可分。要明白此理,便该全悟,非逐渐地分层悟,这便是顿悟了。依据上述,理是一所以然,道是一已然,或说成然,乃是待其形成而始见其然的。孑L孟讲道,则在已然中举出其常然来,或许亦即是当然了。
  理则是一种先在的。王弼所谓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理便是先物而在了。因此,人只能发现理,不能创造理。理固必经事物而表现,但像是先事物而存在,朱子特别强调此讲法。所以他主张天地只是一气,而依理论之,则理又宜在气之先。如说有上帝来创造此世界,也只能依此理来创造。而且此上帝,亦必依此理而有。所以朱子说:天即理也,他实是沿袭着王弼,把理来替代了天。
  若说道,则非先在,乃是完成。人所行是人道,天所行是天道,《庄子》书中也多如此说。老子则说道生天生地,此成道字异解,所以王弼要把理字来替代,如说二加二等于四,此亦是理。但须二加二始见出。二上加二是道。道中见理,理已先在,非由道所完成。故日明道行道善道宏道,道皆须人事来完成。若说天道,便在言外先承认了一天,天在主动,由天来完成道,所以称天道。但性与天道为孔子所不言,门弟子莫得闻。孟子曰:莫之为而为者谓之天。可见孔孟皆不重言天。孔孟言天,必落实到人事上,故孔子重言命。与命与仁,仁属人而命属天。又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但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则天命不易知,于是孟子遂易之言性,性即天之所命于人者。性与命皆已先在,则孔孟之言性命,实已下开宋儒言理之先声。
  《易传》言: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此两语亦有先后次序。先有形而下之器,始见形而上之道。凡天地间一切形器,皆有变化,此变化即是道。形器可捉摸,故说形而下。变化不可捉摸,故说形而上。亦可说:理乃规定形器者,道则完成形器者。故理是一而道则多。理属静定,存在而不变。道属变动,不居故常。故理属可知,而道则不可知,待人之行为一步步形成。道不可知,故天亦不可知。故《易传》以道为形而上。宋儒言天理,理可知,则天亦可知,形而上亦可知。形上形下无大分别,此即周濂溪之无极而太极也。
  道,有天道,有人道,而无物道。因道必有一主动,物之在天地间,皆顺理而动,无主动可言。理属静定,不经造作,故程朱言理,有天理,有物理,但不言人理。因人在天地间,既是一存在,而更贵有造作。知理斯能造作,亦能主宰。故言道,可把天道统摄了物道,庄家道家站在此一边。言理则要把天理统摄人理,程朱思想则站在这一边。故明道言,天理二字,是他体贴出来也。其实孔孟言性命,自宋儒言之,亦即天理。惟孔孟从性命向下言到道,便把物的一部分忽略了。宋儒从性命向上言到理,则物的位置便显。横渠《西铭》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抵孔孟注重前一语,不注重后一语。《易·系传》言形而下,亦举器不举物。此亦是先秦儒与宋儒不同处。惟《中庸》多言物,故宋儒言孔孟,必兼阐及于《中庸》。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朱注: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命为天道,可谓是孔子意,但谓其赋于物,似与孔子意不同。孟子言性,亦仅言人性,《中庸》始兼及物性。孔孟及《中庸》,所言亦递有变,则何害于程朱之续有变。抑且孔孟言命,或是命其为此,或是不许其为彼,似乎命是一种外在的力量,今朱子言事物所以当然之故,则命赋于物,即在物内,命在物之自身而不在外,即亦无命可言。故宋儒颇不重言命字。张横渠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孔子言知命,而横渠乃言立命。此即濂溪所谓主静立人极也。《易·乾·文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在天道运行中知得一不变之理,便可由人立极,立人道之极,亦即横渠所谓立命也。然则为往圣继绝学,仍有一继字工夫,不必依样画葫芦也。
  ……
展开
目录

初期宋学
《庐陵学案》别录
读智圆《闲居编》
读契嵩《镡津集》
濂溪百源横渠之理学
论《太极图》与《先天图》之传授
《正蒙》大义发微
二程学术述评
朱子心学略
朱子学术述评
周程朱子学脉论
程朱与孔孟
辨性
象山龙川水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