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从2001年建德市政协决定与梅城镇政府合作编写《梅城》一书到如今,时光已经流逝了近二十年。对于个人来说,二十年不算太短,但是对于人类历史而言,二十年只是一瞬而已。在这短短的二十年间,古镇梅城从一个历史中淡出的“被人遗忘的角落”、一个“满腹经纶却找不到用武之地的秀才”,一跃而成为全省瞩目的“美丽城镇建设的样板”,一个正在恢复历史光辉的千年古府,这样的变化,只能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一缕曙光是从水利部门透进来的。2009年,乘着大型水利工程40年大修的契机,梅城围坝进行大修,大坝立面“脱胎换骨”,由土坝改成钢筋混凝土的新坝,古老的城门被重新打开,清新的江风吹进封闭了40年的古城,让严州的父老乡亲们看到了修复古城的希望。2018年8月,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对梅城的建设作出了“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再现千年古府新面貌”的重要批示,从此,古城的修复纳入了时代的步伐,落魄的“范进”终于“中举”了!
我在《钱塘江古镇梅城》一书的后记里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应该以对旧时代的总结为前提,否则社会就不能前进,历史将会重复甚至倒退。”编写《梅城》一书当然有总结历史的含义和愿望,虽然明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滥竽充数的角色,但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也就大着胆子冲上前去,得失成败已经在所不计了。现在回过头来看,20年来四写梅城却于无意中见证了这座古城衰极而盛、凤凰涅槃的过程。
如果说2004年第一版中华书局的《严州古城梅城》体现的是本地市政协和梅城镇的呼声的话,那么2013年纳入“杭州全书”的第二版《钱塘江古镇梅城》(杭州出版社)则体现了杭州市的眼光;第三版《严州府城梅城》(方志出版社)舍弃了“古城”“古镇”的中性概念,点明了梅城作为严州府城的地位,体现了对于梅城和严州历史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的成果;而这本新版的《千年梅城》则被列入振兴严州的文化系列工程“严州文化全书”之中。这样一本小书能够在短短十六年中四次出版,不是这本书有什么高明之处,而是沾了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光。四版《梅城》的过程正是严州府城的内涵和价值逐渐为社会认识和接受的过程,这块埋藏多年的金珠宝玉终于拂去了历史的尘埃,以她的金资玉质征服了人们,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梅城》的不断重版决不是简单的重印,而是对于梅城、对于严州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每一版的内容都比前一版有新的调整和深化,如对于“建德”县名的文化内涵、梅花城垛的哲学含义、“潜龙之地”的历史出处,对于浙江省大花园建设中“钱塘江唐诗之路”的呼应,等等,都是在不断重写中深入思考的成果。令人欣慰的是,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倡导,严州文化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严州文史丛书”“严州古今文丛”陆续推出,为地方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大大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我相信,随着岁月的推移,对于梅城、对于严州的研究和认识将不断地深入和深化,宏篇佳作将不断涌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期待着严州文化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