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盗窃
0.00     定价 ¥ 28.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13331005
  • 作      者:
    [法]萨布里纳·切尔奎拉
  • 出 版 社 :
    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啊!美德如此崇高,连窃贼们在自己洞穴的深处也敬重着她。

                  ——德尼·狄德罗,《百科全书》,“自然权利”词条

《荷马史诗》中,宙斯之子赫耳墨斯在出生的那一天就偷走了阿波罗的神牛。赫耳墨斯说:“我将驾驭一门精湛的艺术……我将成为盗窃之王。”从荷马诗篇中走出的神祇创造了窃贼的第一副面孔。

窃贼为何盗窃,他偷走了什么?又在反抗什么?为何我们一边赞赏与众不同的大盗,一边唾弃偷东西的小贼?躲藏在树林间伺机而动的罗宾汉,将财物分给街头乞丐的卡尔图斯,以及在偷盗中寻找自由的“圣人”让·热内——“圣人对抗世界,亦抛弃世界,违背这个世界的规则,因而圣人应该是窃贼的榜样”,还有普里莫·莱维笔下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互相盗窃的关押犯,本书首先分析了人类历史上的窃贼形象:小偷、侠匪、盗匠与莽贼,这些人是不道德者还是艺术家,是英雄还是庶民?对“窃贼”对比鲜明的形象描述使我们终逐渐逃避了“盗窃”本身这一问题,换言之,我们几乎不会提问:什么是盗窃?

本书随后将从塞利纳的《茫茫黑夜漫游》谈起,探寻盗窃行为究竟是针对剥削者的夺回、还是社会隐形的重新分配,亦或是一种纯粹的背叛和越轨。沿着圣奥古斯丁、卢梭、福柯、蒲鲁东与马克思的思想轨迹,问题终将引向人类与财产权的关系。

当我们谈论共产主义、自由主义或是无政府主义,甚至认为“穷人对富人的存在有罪”、“所有权就是盗窃”时,其实不过是在谈论人类的财产关系——《悲惨世界》中,冉阿让为了不让亲人饿死,从面包店偷了一条面包,随后被判处五年苦役,他的人生就这样被彻底改变了。冉阿让的命运应当让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严肃的思考。

《盗窃》是读库“哲学系”译丛中的一种。“哲学系”是一套由读库引自法国的哲学通识读物,每册围绕特定哲学主题展开,旨在打破学术艰涩壁垒,引入哲学思考方法,触及现代文化的方方面面,使无蔽自身、追求新知与热爱智慧的青年成为可能。

本书一改哲学文本艰涩难读的印象,旁征博引、枝蔓清晰,涉及的哲学思想从古希腊、古罗马至中世纪、再及启蒙运动、二十一世纪早期的哲学思潮,其哲学视野广阔,观点采撷得当,论述详实精彩,理念簇新,属各方俱佳的哲学启蒙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让·热内在《小偷日记》中明确地提到:窃贼是一种未与道德割裂,却与交易精神割裂的人,交易精神把分裂的个体连接成团,这些个体追求的却只有利益。社会道德给盗窃定罪,是因为它给交易带来了威胁,但热内用一种更高的道德来反对财产权,那就是个人道德——它对这个社会的投机主义道德准则进行了批判。窃贼因而应该是一个道德的人,他可以用一种更高的道德的名义,不再理睬偏袒私人利益规则的社会道德。所以他认为,盗窃并非一种不道德行为(acte immoral),而是一种反社会行为(acte asocial),即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行为。热内还强调孤独(solitude)对窃贼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许多文人都曾经幻想过组成帮派,有人说这个国家就是这样被侵占了。人们可以想象一群粗暴的强盗藉由掠夺的意志、残忍和仇恨而聚首联结。这有可能吗?……除了在儿童之中,邪恶——这种与诸位的道德格格不入的热忱,从来不是联结法外之徒和帮派的纽带。”热内要说的是,窃贼并没有发起一场和道德的群斗,他们只不过是各自与社会做了割裂——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窃贼之间的联合从来只是顺势而为,残暴的强盗想要组成帮派也从来只是个空话。总而言之,由于将盗窃视为个体得以生存的可能,窃贼才会采取一种比我们对不道德的、残忍的窃贼所能想象的更极端的方式对社会发出抗议,进而与社会斗争。

正如让–保罗·萨特后来在《圣热内:戏子与殉道者》中分析的那样——这也是为什么热内以一个窃贼的身份声称自己处在道德的制高点——道德有三种典范:圣人、英雄和哲人,热内只欣赏前两种,因为只有英雄和圣人会对社会提出挑战。英雄借赫赫功绩傲视群人,这样的功绩引起了恐慌,同时受到在生活中挣扎之大多数人的钦佩——英雄是高于芸芸众生的人;至于圣人,萨特认为,其“本质上是反抗社会的:这是一种从灵魂到上帝的直接关系”——圣人“全然否认人的境况”并且抛弃了世界。萨特说,如果热内以窃贼之名赞扬英雄和圣人,而非“接受世间万象”的哲人,是因为前两者都是从遍布社会的利益规则中逃脱出来的独立的个人。热内声称自己是一个憧憬圣洁的窃贼,他说圣人“最接近道德之完美之状态”,但这种圣洁与宗教和公共道德无关,因此也就切断了与世界的最后联系。圣人对抗世界,亦抛弃世界,违背这个世界的规则——萨特写道,“圣人逾越了每一条被写下的法律,人们要求他做的事情,他要么做得更多,要么只做要求之外的事情”——因而圣人应该是窃贼的榜样。如果谴责盗窃的道德,只是一种为了构筑私人利益准则的局限的社会道德,如果这种道德容忍一些盗窃只是为了谴责另一些盗窃,那么,何以禁止窃贼试图通过越轨的手段达到一种道德上的完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