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法律·政治与学术:刘作翔法学文选(2014-2019)
0.00     定价 ¥ 68.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21605280
  • 作      者:
    刘作翔
  • 出 版 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刘作翔法学文选六部曲之一,真实记录对法律问题之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直观呈现学术大家治学成果。

展开
作者简介

  刘作翔:甘肃平凉人,法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学者特聘教授、法治与人权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哲学与法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顾问、中国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获人事部“1996年度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1997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七部委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1995/1996年度第一、二层次人选等称号。2004年被中组部确定为“中央联系专家”。2004年入选首批“当代中国法学名家”。2017年被《今日中国》杂志社评为“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百位法学家”。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吉林大学)首批访问讲座教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法理学、法社会学、法律文化理论、民主法治理论、法学发展等。

  从1985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求是》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和文章三百五十余篇,有六十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出版个人学术著作十部,代表作有《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权利冲突:案例、理论与解决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我之法学观——刘作翔文章选》(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思想的碎片——刘作翔法学言论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出版)、《思想的记录——刘作翔法学演讲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思想的碰撞——刘作翔法学演讲与对话选》(方志出版社2014年出版)、《权利与规范理论——刘作翔法学文章与读书笔记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法治的路径——项目研究报告(2001—2006)》(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法理学视野中的司法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主编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法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论丛》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主编、参编其他著作、教材、辞书、论文集等一百一十多部。获各级、各类学术奖三十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十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法律·政治与学术:刘作翔法学文选(2014-2019)》收录了刘作翔教授2014年至2019年发表的学术论文、随笔、访谈等,是继作者《我之法学观——刘作翔文章选》(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思想的碎片——刘作翔法学言论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出版)、《思想的记录一刘作翔法学演讲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思想的碰撞——刘作翔法学演讲与对话选》(方志出版社2014年出版)、《权利与规范理论——刘作翔法学文章与读书笔记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之后出版的第六部法学学术文选著作,组成“刘作翔法学文选六部曲”。这“六部曲”连同作者的两部学术专著《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权利冲突:案例、理论与解决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出版),基本上反映了作者三十多年的学术概况、学术生涯和走过的学术道路。
展开
精彩书摘

后记


  本书《法律·政治与学术——刘作翔法学文选(2014~2019)》,是继我出版《我之法学观——刘作翔文章选》(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思想的碎片——刘作翔法学言论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出版)、《思想的记录——刘作翔法学演讲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思想的碰撞——刘作翔法学演讲与对话选》(方志出版社2014年出版)、《权利与规范理论——刘作翔法学文章与读书笔记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之后的第六部法学学术文选,组成“刘作翔法学文选六部曲”。

  本书收入了我2014年《权利与规范理论——刘作翔法学文章与读书笔记选》出版之后至201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评论》《法学》《法律科学》《东方法学》《法学杂志》《甘肃社会科学》《体育与科学》《法学教育研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人民论坛》《河北法学》《法律适用》《法学家茶座》《中国法治文化》《浙江警察学院学报》《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北京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民主与法制时报》等发表的学术论文、随笔、访谈等,其中有两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三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全文转载。在此,我要对以上杂志、报纸、文摘刊物发表和转载本人的文章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最后的附录中收入了六篇书评和两篇作者的学术介绍和作品目录。六篇书评分别是:第一篇是谢晖教授为我于1992年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法律文化论》撰写的书评,发表于《福建法学》1994年第2期;第二篇是王兰萍编审为我于1999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术著作《法律文化理论》撰写的书评,发表于《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第三篇是洗志勇博士为我的两部著作《思想的碎片》和《思想的记录》撰写的书评,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4期;其余三篇是贾朋举硕士为我的著作《法律文化理论》《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法理学视野中的司法理论》《权利冲突:案例、理论与解决机制》撰写的书评,分别发表于“中国法学网”2015年4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4月24日,其中《文化冲突:法社会学的根基——读〈法律文化理论〉有感》一文系本书首次发表。在此,我要特别向上述四位书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后的两篇附录分别是《当代中国法学名家》一书中刊登的作者学术简介和学术作品目录。这两篇附录大体上反映了作者三十多年的学术概况和学术生涯,记载了三十多年来作者走过的学术道路。其中《当代中国法学名家》中所详列的在一百七十多所大学和政法单位等二百五十多场次的学术演讲访问活动和参加过的数百次的学术会议,既是作者的学术经历和学术生涯的组成部分,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那些邀请过作者的单位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每每想起这些出行和经历,都使我感到丝丝暖意,其中的点点滴滴铭记在心。另一附录中所详列的作品目录,既是作者的学术记录,也是想对这些作品的发表和出版付出过辛勤劳动的编辑老师和朋友以及所在的出版社、杂志和报社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我在以前出版的书中也表达过这种感谢,这种反复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永久的,不是多余的。

  最后,感谢中国法制出版社编辑陈兴先生对本书的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刘作翔

2019年8月20日于北京

展开
目录

学术论文

当代中国的规范体系:理论与制度结构 3

权利平等的观念、制度与实现 37

论“党纪与国法不能混同” 57

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以相关数据和案例为切入点 60

法治思维如何形成——以几个典型案例为分析对象 77

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最新进展及其问题 95

案例指导制度:“人民群众”都关心些什么——关于指导性案例的问与答 111

案例研究的作用及价值 133

司法中弥补法律漏洞的途径及其方法 140

患者权益保护的法理基础与制度保障 159

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几点思考——“新法治十六字方针”对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意义 175

“枫桥经验”研究断想 185

“法源”的误用——关于法律渊源的理论思辩 196


学术随笔

研究“法律与政治”关系的两个视角:内在视角与外在视角 221

幸福是法律的最高价值目标——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重新思考法律的价值 224

对“法不禁止便自由”的反思——关于公民行为自由的界限以及其他社会规范的作用 228

把规范性文件纳入审查范围 231

建设法治体系 实现法治国家 235

建立“标准”是法治的一项紧迫任务 238

每一种规范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241

民间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43

宗教文化、宗教权利、宗教法 249

在民法典中应确立法律、政策、习惯三位阶规范渊源结构 255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范围、差异及其解决 261

法律人才培养应作分类化研究——关于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的几点思考 264

法官业绩考核面临的两难境地 268

法院信息化建设与司法公开 273

从司法的属性和特点入手认识司法规律 280

让指导性案例走进司法活动 286

跨行政区法院是不是新的法院类型 289

实践效果是检验综合执法改革的主要标准 294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是如何撰写法庭意见的——美国最高法院对费舍尔诉得克萨斯大学案的“发回重审令”及其附随意见 297

权利与规范理论的永久魅力 318

求知与求真 320

法学家的责任:为法治而努力 324

我眼中的学术评价 327

对学术研究而言,创新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谈谈学术研究的体会 330

正确看待学术研究的超前性 336

实践是滋养中国法学的生命之泉 339


学术访谈

锻铸政体的法理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刘作翔教授学术访谈录 343

体育规范体系的构建——刘作翔教授学术访谈 368

没有法治文化,难言依法治国——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作翔 380

关于“新法治十六字方针”的六大答问 386

规则意识缺失,症结在哪里 392

道德评价泛化 法治意识缺失 397

法与情、理关系辨识 408

大义灭亲,赏金该不该领? 419

“案例”指导审判 现隐性难题 421

庭审微博直播,打开天窗说亮话 424

在线庭审直播:考验硬件挑战法官素质 430

深化改革与推进法治良性互动 434

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 437


附录(含书评)

法律的文化关照——读《法律文化论》杂感/谢晖 443

法学的宏观新思维——评《法律文化理论》/王兰萍 453

两部“追求思想和创造思想”之佳作——评刘作翔教授《思想的碎片》及《思想的记录》/冼志勇 461

文化冲突:法社会学的根基——读《法律文化理论》有感/贾朋举 466

追逐思想的足履——读《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有感/贾朋举 471

徘徊在法律与社会之间——读刘作翔教授法学著作有感/贾朋举 476

《当代中国法学名家》一书中的“刘作翔”介绍 480

刘作翔教授作品目录(1985—2019) 499

 

后记 54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