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试律诗学研究》:
张鹏翮按照与试律文体特征的远近安排所选诗歌顺序,试律之后便是应制和闲适诗。“是书为应试设,唐人试诗犹八比文之程墨也,故以为主,而应制附焉,其闲适诸篇则又附及之,非是无以博其趣也。学者观此,其于是体思过半矣……闲咏之作或因诗而制题,应试、应制之篇则因题制诗者也。起即点清题面,中必实发题意,一入后则写余波。大率四句为一解,亦有上下六句分截者,是在临文制变,其次第、转折、照应、联络与行文一理,细评特为指出,俾初学知所据,依久之斯可变化生心。”①相对于其他别体诗如闲适诗,应制与试律在章法结构,行文笔法上有更多相似性。二者都是先有题,后有诗;章法结构分为三截,为点题、诠题、尾声,其他写作顺序和构思过程如出一辙。在具体的诗歌评论中,张鹏翮也时时以应制为比,凸显试律的创作方法。如评王士良的《南至曰隔仗望含元殿炉烟》便与沈俭期、宋之间应制诗对比,曰:“前诗(按:指裴次元同题之作)跳脱,此诗精整,各极其胜,颇类《晦曰幸昆明池》沈宋两作也。”②
张鹏翮仍将试律与应制分为二体,毛张建认为二者本质上完全相同,试律由应制发展而来,是应制的变体。“五律始于齐梁,而唐初应制盛宗之,故其时即定以取士。盖宜酌古今之所宜耳。予既采集试帖又附以应制诸诗,俾知试体之所自出,且多属燕许钜公之作,其揣摩简练、气象弘远,容有试帖所未逮者。学者苟以应制正其体裁,以试诗穷其变化,于斯道也庶几其近之矣。”③应制是试律之本源,且作者多为文坛巨擘,因而文学价值远高于试律。学习试律写作应对照应制,才能“于斯道”近。“五言不专六韵,唐初应制诸诗可考。试必以六韵者何?盖权乎长短之宜,而取其中以为式也,间有八韵、四韵者,传作寥寥,而六韵为多,诚试体之准则。学者神明其法,则虽或有体制长短之异,而权度既得可以应之有余矣。”毛张建认为所谓变体,即是从“非六韵”,转移到“专六韵”,将四韵、八韵折中。这种认识对应制与试律之间的差别理解得过于简单,以至于在作品评论中,虽明知为试律,但却称为应制。如评佚名的《华清官望幸》曰:“高华典赡,居然初唐应制之篇。”①此诗《文苑英华》列为省试诗,即试律。毛张建此评混淆试律与应制界限,不免有误导士子之嫌。
以八比解诗,起源甚早,据清人所记,明人便已有之。“文与诗通,及八比文昉于诗之说,世或未尽前闻。今未斋黎君、西河毛君并详举之,知是说为不爽矣。然黎所论乃四韵律,毛所论乃六韵律。”②此言所指黎未斋指明人黎久。在科举取士的明代,文人以八比解诗文,情有可原。风气相延,清代也有以八比解诗之说。如前文所引吴乔所著《答万季野诗问》中记载了作者与万斯同讨论诗歌布局的一段对话,即以八比论律诗。结合当时八股取士的制度前提,文人以八比论其他文体应该是当时社会的普遍风气,但却是毛奇龄首次提出以八比论试律的观点。③毛奇龄将试律与八比相联系的依据基于试律之前只有散文,没有韵文的认识。(按:此种观点尚值得商榷)其次比较二者章法结构,试律除去不押韵的首尾起结,刚好为四韵,类似于八比之颔比、颈比、腹比、后比。此言针对六韵尚可,但清代试律却以八韵为多,章法结构与八比已然不同。毛氏此言又太过片面,并不具有普适性。然而,八比与试律同为科举文学,皆因题而作,创作过程都讲究起承转合。这些相似点意味着二者具有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可比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