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译林世界名著讲义(外国文学通识读本,名师导读经典入门)
0.00     定价 ¥ 48.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44779562
  • 作      者:
    余斌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译林出版社常年深耕世界名著出版领域,特邀世界文学资深专家、南京大学余斌教授结合他多年教学、阅读、写作成果,为广大读者打造一本名著阅读指南,便于读者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名著、辨别版本,挑选出*适合自己阅读的经典。

读什么,如何读,为什么读?
作家生平、作品内容、人物分析、文学流派、历史定位……每一篇都是一堂妙趣横生的文学课。
带你精读所有人必读的经典:《荷马史诗》 《古希腊悲剧喜剧集》 《神曲》 《堂吉诃德》 《哈姆雷特》 《浮士德》《傲慢与偏见》 《简.爱》 《包法利夫人》 《变形记》 《了不起的盖茨比》 《老人与海》 《麦田里的守望者》……
名家点评/中译本出版小史/原版插图

展开
作者简介
余斌,作家,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多年讲授外国文学通识课程。受邀为译林版文学名著撰写多篇导读。文章散见于《万象》《读书》《读库》等刊物,另著有《张爱玲传》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世界文学领域资深专家、作家、南京大学余斌教授结合他多年教学、阅读、写作成果,精研译林版世界名著选目,创作了《译林世界名著讲义》。本书选取世界文学史中具有“宗师”地位的作家及其极具“原型”意义的作品,以幽默活泼的文字深入浅出地解读《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了不起的盖茨比》《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世界文学发展史中的巅峰之作,探究作家其人逸闻,解码作品风格精髓,另附名家点评、中译本出版小史和原版插图,令读者轻松入门,徜徉名著之林,领略阅读之乐。著名作家叶兆言、刘亮程诚意推荐!

展开
精彩书评

余斌的外国文学修养,一向佩服,他为学生撰写世界名著讲义,值得信赖。——叶兆言


展开
精彩书摘

当时的报纸上登过一幅漫画,上面画着大头小身变了形的福楼拜,一手拎着一颗鲜血淋漓的心脏—那是包法利夫人的心脏,一手持着放大镜。其中的讽刺意味一目了然,是说福楼拜冷酷无情,对待笔下的人物,就像一个冷冰冰的外科医生。

浪漫派文学是主“情”的,情感的抒发是其主要的特征,雨果、乔治·桑绝对不会这么写。抒情之风到司汤达、巴尔扎克那里明显降温了,他们更多地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来扮演时代生活记录者的角色,但他们从不掩饰对人物的态度,不时出面对书中的人与事指指点点,与他们同喜同悲。《红与黑》中,司汤达对于连的回护乃至感同身受,不言而喻,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写到高老头被女儿抛弃的凄惨结局时大发感慨,差不多要呼天抢地了。福楼拜反其道而行之。他最在意的是真实,认定“美就意味着真实,虽说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美,可是最美的东西,永远是真实的”,“丧失了真实性,也就丧失了艺术性”。写实派的作家都将写出真实定为自己的目标,问题是,材料取自现实并不就此保证作品的真实,在福楼拜看来,作家保持超然的立场,客观冷静的态度,才能确保真实性的传达。掺杂主观情感好比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理想的状态则应该像镜子一般,只负责映照,不负责评判,作者掺和其中,影像势必走样。

福楼拜当真让自己像镜子般冷漠,比照一下巴尔扎克、司汤达笔下的主人公与包法利夫人的死,这一点就更显突出。司汤达笔下于连的死显出英雄气概,巴尔扎克要唤起读者对高老头的同情,福楼拜呢?他只是不动声色地写出死亡的实况。且看福楼拜怎么落笔:

爱玛的下巴靠在胸前,两只眼睛大得像两个无底洞 ;两只手可怜巴巴地搭在床单上,就像人之将死其心也善,其形也恶,恨不得早点用裹尸布遮丑一样。……她仰起头来,叹了一口气,又倒在枕头上了,她的胸脯立刻急速起伏。舌头整个伸到嘴外,眼珠还在转动,灰暗的像两个油尽灯残的玻璃罩,人家会以为她已经死了,但是她还拼命喘气,喘得胸脯上下起伏,越来越快,快得吓人,仿佛灵魂出窍时总得蹦蹦跳跳似的。

爱玛与于连、高老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作者与人物的关系也不一样,于连之于司汤达,简直就是替身,巴尔扎克对高老头有无限的同情,福楼拜对爱玛的态度要复杂得多,但她毕竟是他笔下的主人公,而他其实不无同情,可是写到最能引起怜悯的死亡,他一点也不心软,当真有一种科学家面对生物标本的冷静。爱玛的“死相”,怎么说也引不起美感(同样是自杀,托尔斯泰决不会以这样的笔触去写安娜的“死相”),但对福楼拜而言,不容情地写出来,才是“艺术”,至少,无碍于“艺术”。围绕着爱玛之死,他还写到了药剂师、两位医生、神父等人的种种表现,他们对爱玛毫无怜悯之心,药剂师甚至因为趁这机会能请到外科名医到家里吃饭兴奋不已,福楼拜无疑对这些角色极为厌憎,但就在这当口他仍然保持着轻松的口吻交代他们的种种做派—真是“冷”得可以。

习惯巴尔扎克式小说的读者到福楼拜这里不免感到困惑,他的如同天道无亲一样的冷漠原来是要把主动权交给读者,他将人物故事“和盘托出”,让读者自己下判断,倒变成了对读者的冒犯。打比方说,巴尔扎克式的小说,作者充当了导游的角色,读者跟着他,知道对书中的人与事采取什么态度,不必担心迷失方向—作者是上帝,信从上帝,哪会有错?福楼拜拒绝承担导游之责,他比司汤达、巴尔扎克更精细地向你呈献地形地貌,却不指点路径,你想询问他也没处去问。骤然没了导游,读者陷入四顾茫然的状态也是无怪其然。

福楼拜是有意为之。用他的话说 :“作者的想象,即使让读者模模糊糊地猜测到,都是不允许的。”文学作品的“一行一页,一字一句都不应当有一丁点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的痕迹”。就是说,他要达到“纯粹的客观”。

同时代人的笔下,福楼拜天性热情,在现实中很看重人格、正义、友谊,会因为见到卑鄙之人、卑鄙之事而愤愤不已。但他有他自己的艺术的纪律,进入艺术之门,就得把那一切统统留在身后。在另一处他说过,作家应该“深深地藏匿自己,像木偶戏

演员那样小心翼翼地遮掩着自己手中的提线,尽可能不让观众觉察出他的声音”。既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他小说中克制、超然、不动声色的叙事调子就是必然的了。在情感的流露上,雨果都是做加法,巴尔扎克亦如此,福楼拜却是做减法,减法的极致,就是作家仿佛不存在,至于抛头露面发议论,当然更是悬为厉禁。

话虽如此,在绝对的意义上,作家全然消失是不可能的,既然小说里的世界是他一手制造的。福楼拜反对的是作家直接登场,但若“藏匿”得好,他并不反对。在《包法利夫人》中,他就“深深地藏匿”了自己。不像后现代作家,他对笔下的世界把控得很严,他的存在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所不在,他的态度渗透在故事的全部叙述中,像盐溶在水里。这比作者抛头露面的指指点点要微妙得多,读者必须耐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捕捉到蛛丝马迹。

《包法利夫人》因此是一部针脚细密的小说,有好多伏笔、照应和暗示,可以说是遍布机关暗道,通向福楼拜隐藏起来的观点,不去仔细寻绎,就难解其中味。仍以爱玛之事为例 :爱玛弥留之际听到外面传来盲人的歌声,唱的是民谣,似乎不相干的(这盲人前面就出现过,唱着同样的小调),她突然“像僵尸触了电一样坐了起来,披头散发,目瞪口呆”。“瞎子!”她喊道。爱玛大笑起来,笑得令人难以忍受,如疯如狂,伤心绝望,她相信永恒的黑暗就像瞎子丑恶的面孔一样可怕。她随即抽搐一阵便断了气。爱玛到底为何伤心绝望,为何大喊一声“瞎子!”,福楼拜一字未加解释,对她的一生也未有一语评断,但细心的读者想起瞎子的一再出现,自然有理由去想,女主人公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却如瞎子一样看不清周围的世界,只顾扑向她的幻想。福楼拜的评断就在其中,却决不道破。爱玛的大叫,是她大彻大悟了吗? ——作者就这样,引而不发。

有人称《包法利夫人》是“最完美的一部小说”,与福楼拜同时代的大作家左拉称《包法利夫人》为“新艺术的法典”,前者重在称赞小说本身的完成度,小说艺术的炉火纯青,无可挑剔,后者则点明这部小说的开风气之功,为后来的作家立了新的规则。今天看来,左拉的话一点也不夸张。《包法利夫人》之“新”在哪里?新就新在福楼拜异常执着并贯彻始终的那一点,即作家的退隐。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石破天惊,在小说领域,福楼拜要求作家消失,隐身到作品后面去,同样是革命性的(想想看,作家在他的想象世界里,正是等同于上帝的)。

福楼拜以前,并非所有的小说家就不知“限制视角”为何物(事实上,我们在《红楼梦》里也可以找到限制视角的运用),但福楼拜显然是一个更自觉地接受“限制”,并将其当作某种原则的小说家。而且从他开始,作者退隐,不动声色的叙述,限制视角的使用,在西方小说的写作中,已然成为一种潮流。

 

 

名家点评
福楼拜复兴了法国文字的生命。——马塞尔·普鲁斯特
没有福楼拜,就不会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俄国的契诃夫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契诃夫。——纳博科夫
他是世界文学中最讲究文法修辞的大宗师。他本人是个对世界的绝望者,深知人的劣败,无情揭露。——木心

 

中译本概况
1925 年,中华书局出版作家李劼人翻译的《马丹波娃利》,这是《包法利夫人》的首个中译本。
1948 年,李健吾译本问世,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流传甚广。
1992 年,译林出版社出版许渊冲译本,后收入“经典译林”。
1998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周克希译本,2015 年译者授权译林出版社出版,收入“名家名译”系列。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讲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与希腊神话
特洛伊战争与“荷马史诗”
神的存在与人的存在
是高峰,也是断崖

第二讲 古希腊悲剧喜剧集
古希腊的戏剧热
《俄狄浦斯王》的“打开方式”
命运悲剧

第三讲 神曲
政治失意与但丁的“离骚”
作为灵感之源的柏拉图之恋
“方言”写就的不朽之作
神游三界的虚与实
从《喜剧》到《神曲》
新与旧纠结之上的个人印记

第四讲 堂吉诃德
坎坷人生与英雄主义情结
反骑士小说之作
喜剧性与滑稽模仿
捍卫理想主义
可笑复可敬的堂吉诃德
与主人公捉对出现的桑丘.潘沙

第五讲 哈姆雷特
永不下台的“莎士比亚国王”
作为“另类”复仇故事的《哈姆雷特》
忧郁王子的“天问”
性格悲剧

第六讲 浮士德
“愤青”歌德与晚年歌德
“浮士德”脱胎换骨
几代欧洲人的精神自传

第七讲 傲慢与偏见
“茶杯里的风波”与奥斯丁的自信
嫁女故事与小说里的笑声
才子佳人与世态喜剧

第八讲 简.爱
激情与诗意
《简.爱》与“灰姑娘故事”
被“剥夺”了美貌的女主
哥特小说的影子

第九讲 巴黎圣母院
法兰西的良心
浪漫派诗人的小说
传奇色彩与美丑的两极化

第十讲 红与黑
不受同时代人待见的大师
“激情”与“幸福的少数人”
《红与黑》中的爱情与政治
“往上爬”的基调与作为悲剧英雄的于连
心理分析小说

第十一讲 高老头
近乎疯狂的写作
纸上帝国《人间喜剧》
对当代生活的全情投入
《高老头》:中产阶级的李尔王?
“厚黑学”与“成长”小说

第十二讲 大卫.科波菲尔
自学成才的大作家
自传色彩与人情世态
惩恶扬善与说书人的角色

第十三讲 包法利夫人
“苦吟”派小说家
真实的与虚构的
平庸的悲剧与悲剧的平庸
冷漠无情与作者的退隐
现代小说与现代派小说

第十四讲 羊脂球
契诃夫眼中的“大狗”
严师的训练
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佳构
短篇小说成为一门艺术

第十五讲 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
顽童故事与“外面的世界”
孩童视角与成人眼光的重叠

第十六讲 变形记
“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
人变虫的故事
荒诞的情节与逼真的细节
洞察现代生活荒诞性的先知

第十七讲 安娜.卡列尼娜
伯爵的荒唐与忏悔
“悲剧”与“全部真相”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婚姻制度与生命冲动之间的裂隙

第十八讲 罪与罚
从“穷人”到灵魂拷问
犯罪小说与拉斯柯尼科夫的“问题”
罪与罚的大戏与灵魂的舞台

第十九讲 了不起的盖茨比
比成名更像成名
“垃圾幻想故事”与“纯粹的创作”
“美国梦”与“爵士时代”
“幻灭”作为关键词

第二十讲 老人与海
偶像派作家与他的冒险生涯
“硬汉”勇气的底色
代言与寓言
“电报体”与文体家

第二十一讲 麦田里的守望者
塞林格与“垮掉的一代”
脏话与霍尔顿的精神状态
童真与成人的世界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