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外文学理论问题研究
0.00     定价 ¥ 38.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37859202
  • 作      者:
    赵利民
  • 出 版 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赵利民,1965年生,山东单县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等。出版有专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导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研究》等。在《文学评论》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社科类一、二、三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外文学理论问题研究》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学术研究的成果结晶,涉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审美教育思想及民间文学思想、中外文学交流研究方法、中国近代文学观念诸多理论问题,富有原创性和启发性,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重要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精彩书摘

后记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来,时光匆匆,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

80年代国家改革开放,90年代市场经济兴起,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密切相关,人文学者自然要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状况,也必然会思考“人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讨论及其后的“新理性精神”等等都是由文学理论学者首先倡导并扩展到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

我的大学时代是在80年代中期度过的,时代的理论氛围深深地影响着我。根据教学的需要,80年代末,我便承担起本科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学专业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论”的教学任务,在学习和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深切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生所关注的是社会革命和人的解放,他们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崭新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审美教育思想综论》《马克思恩格斯民间文学思想的再阐释》两篇文章即是立足于以上的认识对马、恩的审美教育思想和民间文学思想所做的思考和阐释。《艺术与人的解放》《论晚清新人学思想及其内在矛盾》《论中国近代创作主体观念的嬗变及意义》等文章涉及领域虽不同,但所研究的问题有着内在的相关性。

1995年,我考入山东大学,师从狄其骢先生、曾繁仁先生攻读文艺学博士学位,两位导师严谨扎实的学风、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深切的现实情怀让我终生受益。当时,海内外学人对中国近现代诸多文化思潮的反思正在高峰,我本人对文学思想史又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于是,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力图探讨近代文学发展演变中的相关问题。

1996年前后,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还远没有近些年来的这么热闹,可以参考的论著相对较少,有关近代文学史、近代文学批评史虽已有几部分量较重的著作问世,但就当时目力所及,以“文学观念”的角度为切入点进入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少而又少。《中国近代文学观念:致力于中西融合的初步尝试》《论中国近代文学转型中传统文学观念及其新变——兼论新派理论家向传统的回归》《审美与功利的对峙与互补——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文学价值取向》等论文就是集中对中国文学在近代的“转型”问题做出理论的思考。由古典走向现代的“转型”是复杂的,甚至是艰难的,不是简单的线性变革,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裂变”,转型过程中交织着中与西、新与旧、审美与功利等既对立又互补的多种文学观念,呈现出梁启超所说“启蒙之思想界,极复杂而极绚烂”的文学与文化景观。

一组涉及梁启超、王国维的几篇论文就科学主义、悲剧观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带有学术争鸣的味道,就教于学界前辈与同仁。

回首过往,内心既欣喜又惶恐,交出的答卷令自己惭愧和汗颜,不禁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聊以欣慰的是,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学子一开始走向社会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机遇,从此,自己的人生历程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个人所做出的的固然微不足道,但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努力用思想之光照亮学术之路,当是我辈努力前行的动力。

                                                              

 


展开
目录

目录/CONTENT

 

001 马克思、恩格斯民间文学思想的再阐释

015 马克思、恩格斯审美教育思想综论

023 关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化对话交流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037 论詹姆逊的艺术形式观

047 学术反思与学术超越

———读曾繁仁先生《美学之思》

059 论晚清新人学思想及其内在矛盾

069 中国近代文学观念:致力于中西融合的初步尝试

083 审美与功用的对峙与互补

———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中的文学价值取向

093 论中国近代文学转型中的传统文学观念及其新变

———兼论新派理论家向传统的回归

111 论中国近代创作主体观念的嬗变及意义

129 中国古代悲剧意识与传统戏剧的“大团圆”结局

137 略论中国近代思想界悲剧意识的特征

143 论中国近代悲剧精神在文学中的表现

153 论中国近代作家社会参与意识的强化

165 从杂文学体系的解体到纯文学体系的初步确立

———论中国近代文体观念的产生

173 域外小说翻译与中国近代小说观念的变革

185 报刊对近代文学语言观念变革的影响

193 “新名词”在近代中国输入的文化内涵

199 论梁启超的科学主义思想及其影响下的文学观

213 从与薛绍徽女学观的比较看梁启超的女性主义意识

223 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成因新探

235 论王国维非功利主义文学价值观的意义

247 论王国维悲剧观的实质

———兼评与之相关的两个观点

261 阐释与创造

——— 20世纪儒家文艺思想研究概述

291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