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那批人》:
李大钊较多地介绍的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关于唯物史观,李大钊首先指出,它不是马克思的创造,也不是马克思独有的理论,早在马克思之前孔多塞、圣西门等就提出了这一理论。李大钊尽管也说到历史唯物论者“于那些经济以外的一切物质的条件,也认他于人类社会有意义、有影响。不过……只把他们看作经济的要件的支流”,但却肯定地认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要点是承认社会经济的构造是最重要的;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动“是有不可抗性的”,它能够影响其他社会现象,“而不能与其他社会现象发生相互的影响,或单受别的社会现象的影响”。“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构造,全社会的表面构造,都依着他迁移变化。”经济构造变化有其“最高动因”,对此最高动因,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最高动因在于人口的过多增加,马克思则认为此最高动因是社会生产力。
李大钊确信唯物史观的这些原理是正确的。他举了一些法律、宗教现象证明经济现象的主动和不受他种现象左右。至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他引了河上肇摘译的有关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若干段落,而后指出其中两个要点:一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文化的说明”。它认为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结构。这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即一切精神的现象构成社会的表层结构,这些表层结构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而导致基础结构变动的最高动因则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主动的东西,人类意识丝毫不能给它以影响,而它却决定人类的精神、意识、主义、思想,使其适应它的发展。二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社会组织进化论。它认为生产力与生产组织有密切关系,生产力一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之变动。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当最初助长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组织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反而束缚、妨碍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力与此社会组织之间便会产生愈来愈尖锐的冲突,结局是旧的社会组织非崩坏不可。然而,生产力的发展非到它所活动的社会不能容纳它的程度之时,该社会组织是万万不能打破的;而在旧社会组织内孕育而生的新的社会组织,在其没有完全长成,可以自然脱离母胎之时,也是万万不能发生,恰如孵卵,打破卵壳,使幼雏早生,是万万无效的。
关于阶级斗争,李大钊认识到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他的唯物史观密切关联,阶级斗争产生于一定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人们之间由于经济利害关系发生的压迫和反抗压迫的斗争,它是被压迫阶级自觉的一种表现,同时认为这种阶级斗争与生物学和社会学上以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自我发展”为根本动机的“竞争”有相同意义。李大钊对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比较熟悉,故他认为马克思与斯宾塞不同之处在于,他运用唯物史观得出阶级斗争结论之后,进一步指出了被压迫者的阶级斗争将从争经济利益发展到争政治权力,“直至那建在阶级对立上的经济的构造自己进化,发生了一种新变化为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