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诸葛忆兵力作!
品说诗词之风情与况味,通观历史之细节与大局——王兆鹏
“橫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维视角,读解诗词的艺术魅力,品味诗人的情感世界——沈松勤
词心与史才齐飞,学养共诗情一色——张剑
王 绩
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县)人。隋代著名学者王通的弟弟。隋大业四年(608)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不愿在朝为官,求为六合丞,以嗜酒弹劾而去。归家隐居,率奴婢种黍酿酒,或乘牛过酒肆,留数日不返。唐初, 待诏门下省,以疾罢。太乐署史焦革家善酿酒,求为丞。再弃官去, 述焦革酒法为经。饮酒五斗不乱,著《五斗先生传》,又著《醉乡记》以次刘伶《酒德颂》。存诗五十余首。
野 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1]?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2]。
【注释】
[1]东皋:王绩故乡隐居处所。徙倚:徘徊低回。
[2]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灭殷商,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 采薇为食,作歌唱之说:“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后以此典故表示避世隐居。
00
【解读】
生活于隋末动乱之年代,诗人只求淡远尘世,明哲保身,从田野隐逸生活中寻求乐趣。傍晚眺望,所见是一片夕阳下的景色。“徙倚欲何依”,是诗人经常扪心自问的一个问题,自己个人出处究竟何在?王绩在被教育成长的 过程中,当然要受到“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他回顾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说:“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然而,从性情的角度出发,却是“风云私所爱,屠博暗为俦”。(均见《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此时,诗人对“欲何依” 的自问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归隐。诗人不是直接抽象地诉说自己归隐的意 愿,而是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图,其中处处突现了一个“归”字。牧人驱赶 着牛羊回来了,猎马也带着一天的收获回家。这一幅日暮归家图,牵引出诗 人对归隐的无限向往之情。古人渲染思家思乡之类情感,经常用黄昏的景象作为抒情背景。《诗经?君子于役》云:“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写妻子期盼丈夫早早归来,便是用日暮的景象以为烘托。“相顾无相识”的场面,与老子笔下“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的理想 生活情景类似。难怪诗人要高歌《采薇》,决心归去了。
秋夜喜遇王处士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1]。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注释】
[1]芸藿:为豆苗除草。芸,通“耘”;藿,豆叶,这里代指豆苗。刈:割取。黍:黄米。这里泛指粮食。
【解读】
这首诗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北场”“东皋”,应该是互文。诗人不是在如实地记叙自己居住周边农作物的栽种和其他生产情 景,而是以抒情的笔调叙说令自己陶醉的田园生活。乡村田野,处处除草割麦,
002
一派辛劳而朴实的劳作情景,也暗示着丰收的景象。农村丰收,家家户户都 洋溢着喜悦的气氛,诗人也会受到感染。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诗人的心情 是放松的、愉悦的。秋夜里,明月下,诗人有了闲暇的时间和心情漫步乡间。路上偶逢与自己有同样生活情调的王处士,志趣相投,或交谈,或同游,周 围夜萤飞舞,更叫人兴趣盎然。诗人的欣喜之情洋溢于言表。本诗不是直接 叙事,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达到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效果,显示出唐诗 成熟时的风貌。
00
王 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县)人。是王绩的侄孙,其父为王通长子。十五岁时上书自陈,太常伯刘祥道以“神童”表荐于上,对策高第,授朝散郎。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又为沛王做《檄英王鸡》而被黜。客剑南,三府交辟,以疾辞。杀官奴曹达,当诛,会赦,除名。往探父,渡海溺水,惊惧而卒, 年二十七。有《王子安集》,存诗九十余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1]城阙:代指长安。三秦:地名,今陕西省一带,为古代秦国地域。项羽灭秦,分其地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
[2]宦游:为官四方。
【解读】
送别友人,是诗歌中十分常见的题材。但很少有像王勃这样写得意气豪迈、胸襟博大、新颖别致的。首联诗人用地名构成工整的对偶句,“三秦”写送别之所,“五津”写友人宦游的去处,视野开阔。“与君”二句点出惜别
004
的主题,语调略略低沉。然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对句,宽慰友人与自己,歌颂了真正的友情。这两句语浅情深,构思奇特,遂成千古 名句。于是,结尾二句就可以摆脱悲凉情调,用开朗壮阔的胸怀将缠绵的儿 女私情一笔撇开,别开生面。大唐帝国,气象磅礴,给王勃等年轻才俊以无 限美好的前景。诗人年轻有才,志在四方,所以才有如此爽朗开阔的胸襟。 诗人超迈的气度和诗歌旷达的格调,都是那个时代氛围的缩影。
山 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解读】
诗人进入仕途不久,便品尝到了挫折、离别的滋味,有了漂流异乡的切 身体验,诗中因此出现了悲秋的情绪和念归的主题。在留滞他乡、迟迟不归 的悲苦的诗人眼中,长江水似乎已经停止了流动,所以不能送自己回乡,江 水中凝聚着的就是诗人的悲愁意绪。“长江悲已滞”是一种视觉与心理的幻觉, “万里念将归”是幻觉产生的真实原因。“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对秋 日枯黄景色的描写,是补足一笔,以萧瑟的秋景烘托愁苦意绪,将思归之情置于悲秋的典型环境中。将“长江”“万里”“山山”等巨大的空间纳入一首短诗,写出思恋之苦之深,也显示出唐诗走向盛唐的博大宏阔。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