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落行云(音乐卷·舞蹈卷·曲艺卷·杂技卷)/岭南文艺百家丛书》:
其人其事
萧友梅,字思鹤,又字雪朋,1884年1月713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石岐镇(今广东中山石岐)。5岁随其父移居澳门。父亲萧煜增,是前清秀才,萧友梅自幼便随父亲学习古文。依据老规矩,知识分子对于子女应“易子而教”,所以在幼年启蒙后,萧友梅便进入其父之友人陈子褒开设的灌根草堂进一步学习。灌根草堂教授四书五经、英文、日文等课程,这就为萧友梅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深厚的旧学基础,无形中也促成其出国留学。
1901年,萧友梅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设中学,同时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及口目歌,毕业后又转入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日常忙碌学业之余,也在东京音乐学校专修钢琴。其间他凭借娴熟的日语,做跟班翻译,以此赚取外快来缓解压力,他第一台旧钢琴便是依靠翻译酬劳而购买的。
1912年至1920年间,萧友梅游历海外,求学于国外各大知名院校,以求不断精进个人音乐素养。1909年,他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担任孙中山的私人秘书。1912年10月,在孙中山和蔡元培的大力支持和多方协商下,萧友梅正式前往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1916年以《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一文获得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哲学博士学位。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局面一度非常紧张,各国关系势如水火,以致交通被阻断,他顺势前往柏林大学旁听音乐美学、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课程,并在施特恩音乐学院进修学习古谱读法、指挥、配器以及作曲。1920年正式归国。自此,他开始了在国内长达20年的音乐创作与教育生涯,直至1940年积劳成疾逝世。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留学生所攻读的专业往往注重实际,常选读工艺、军事、法政等学科,而萧友梅另辟蹊径,选择学习音乐,这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此外,与众多留洋学生寻花问柳、纵情声色的生活作风相比,萧友梅严于律己,在读期间从未传出任何“风流韵事”。这从其博士毕业成绩评定单上“道德操行”一栏所得到的评价——“无懈可击”,己可见一斑。
音乐创作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我国近代新型音乐创作起步,萧友梅正是最早一批率先在音乐创作中进行多方尝试的作曲家之一。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该时期学校歌曲创作的核心概念。萧友梅的部分作品分别收录在《今乐初集》(高中音乐教材,1922年)、《新歌初集》(高等学校音乐教材,1923年)、《新学制唱歌教科书》(初级中学音乐教材,1924年)这三本教材中。萧友梅的创作意图在于通过对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的美化,发挥音乐“美育”的作用,让学生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下自行找寻一方心灵的净土。《柏树林回旋歌》《晚歌》《植树节》《南飞之雁语》《问》等歌曲一经推出,就得到广大学生的大力推崇。
1921年国会审核通过,将萧友梅创作的《卿云歌》正式确定为当时的中国国歌,这是萧友梅为响应北洋政府“国歌研究会”征集活动所创作的。此外,他还作有《民本歌》(范静生词,1921年)、《华夏歌》(章太炎词,19209:)、《天下为公》《国民革命歌》(1928年)、《五四纪念爱国歌》(1924年)、《四烈士冢上的没字碑歌》(胡适词,1921年)等群众歌曲。
文人书生不似军人那般健壮有力,无法亲临一线,保家卫国,因此他唯有将这份热血投注音乐中,化悲愤为写作的动力,将这份厚重的情感传达给更多有心之人,借此抒发心中那份赤子情怀。
1928年5月3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惨无人道的“五三”惨案,国立音专全校师生义愤填膺,满腔热血无处抒发,郁结心中。萧友梅便顺势鼓励全校师生进行创作,《五三国耻歌》、《国耻》、《国难歌》(萧友梅曲、戴炳鑫词)、《反日运动歌》(宋寿昌词曲)等作品均是创作于这个时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