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红楼新谭
0.00     定价 ¥ 78.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10884924
  • 作      者:
    欧阳健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脂本辨伪,程本为真。

 

向“新红学”体系提出质疑。


展开
作者简介

欧阳健,1941 年8 月生,江西玉山人。1956 年5 月参加工作,1979 年3 月发表第一篇论文《柴进·晁盖·宋江》,提出《水浒》主旨是“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观点;1980 年5 月发表《重评胡适的〈水浒传考证〉》,曾对胡适的小说考证予以很高评价。1980 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研究人员的正式考试,被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录取为助理研究员。1991 年起用辨伪原理论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不是《红楼梦》的原本,而是后出的伪本,被《中国图书评论》称作“震撼红学的新说”。曾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明清小说研究》杂志主编、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副会长。1995 年调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脂本辨伪,程本为真,向“新红学”体系提出质疑。

本书收录作者的谈红文章,涉及红学界多个论题,既有观念之辩,亦有证据之辩,旗帜鲜明而论述平和,见解犀利而逻辑缜密。从而证明脂本是后出的伪本、程甲本才是《红楼梦》真本的新说。


展开
精彩书摘

横看成岭侧成峰

——2016 年2 月25 日在台湾“中央大学”的演讲

 

王成勉教授邀我来“中央大学”座谈,我感到非常荣幸。“中央大学”是研究型的顶尖级大学,这里有第一流的专家,也有非常棒的青年才俊,能来和大家交流,是非常荣幸的。从1980 年到1995 年,我在南京工作了十五年,也学到了江浙一带的学术传统,比较重视文献,比较重视基本功。“中央大学”的校训是“诚朴”两个字,今天就想按你们校训的指导,用“诚朴”的态度来谈一谈我的想法。王老师给我的题目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清代小说的批评与鉴赏》,我是很忠实地按照这个题目来讲,命题作文,尽量做到不要跑题。但很惭愧,卑之无甚高论,不当的地方,讲错了的地方,务请王成勉教授、康来新教授与诸位才俊,不吝指教。

 

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诗无达诂。”诂,就是训诂。诗,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解释,诗歌的鉴赏,可以超越字词的训诂,在想象的意境中飞翔。诗的篇幅短小,小说可不一样了,它的容量很大,对小说的解读,更有无限丰富的空间。小说,特别是白话小说,读起来容易,教起来就不容易了。一首唐诗,一首七绝,你可以讲两节课,一个字一个字地讲,倒过来讲,颠过去讲,串起来讲。但小说怎么讲,请问《红楼梦》两节课怎么讲?小说好懂,但不好讲;好讲,但不好研究。所以小说研究,可提供发挥的潜能是非常大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千古名句,是极富哲理的,但不应该反过来说“要识庐山真面目,必须置身此山外”。正确的态度是——既要深入其中,对文献、文本有充分的把握,又要超乎其外,“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要把握这门学问总的趋势,它的来龙去脉,它的过去和未来,它的问题之所在。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旨趣,就在于自然景象会随观察点的转移而改变。对于文学作品的批评或者鉴赏,如果换一种眼光,换一副心肠(我没用流行术语“角度”“立场”),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与前人不一样的发现。这个问题,前人已经讲过很多的话,如果换一种眼光,换一副心肠,说不定会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当然,新发现不一定必然超胜前人,“不一样”不等于高明,但毕竟是不一样了。不是讲多元吗?你在多元诠释中增添了一元,这就是对学术研究的贡献;至于各元之间,不是平等的,这里会有精粗高下之分,到底谁精,谁粗,谁高,谁下,不是你说了算,也不是我说了算,有待于历史的检验,历史的去取。——这是对正题“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诠释。

 

至于副题——“清代小说的批评与鉴赏”,当然清代小说太多了,光通俗小说就有六七百部,不可能都讲,我想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儒林外史》,一个是《红楼梦》。《儒林外史》作为陪衬,讲得简单一点;《红楼梦》作为重点,讲得多一点。

先讲《儒林外史》。读文学史都知道,它的定位是讽刺小说,这是鲁迅先生提出来的,好像两岸的学者都没有表示不接受。支撑“讽刺”说的,有两个著名的细节:“两茎灯草”,“一个虾丸”。

严监生生了病快死了,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咽气。众人猜度其心事,皆未说中。他的妾赵氏是服侍他的,最知他的脾气,说道:“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你们大概没有看过灯盏,过去没有电灯,也没有煤油灯,点的是菜油,在灯盏里放灯草,吸了油,点着就亮了。如果想亮一点,就点两根灯草,想再亮一点,就点三根灯草。往前拨,往后拨,就可调亮度。严监生快死了,围了一屋人,点了两根灯草,亮度高一点。严监生觉得太浪费了,死不瞑目,挑掉一根灯草,他方点点头,咽了气。——这个细节立刻被研究者抓住了,说严监生是“小气鬼”,成了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齐名的“悭吝人”的典型。如果换一副心肠,不要苛求人,这样节省一点能源,减少一点污染,又有什么不对呢?为这点事抨击严监生,好像有失厚道。

范进中举,是有名的故事,他去广东高要县拜见知县汤奉。这个老师很不错

的,听说范进母亲见背,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吃饭用的是银镶杯箸,很考究,范进退前缩后,不举杯箸,知县忙叫换了磁杯象牙箸;范进又不肯举动,直到换了竹子的才罢。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后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虾丸子,方才放心。——范进于是成了“虚伪”的典型。如果换一副心肠想想,遵制尽礼也要看环境,在老师的席上,可以要求更换杯箸,却不好要求重办素酒。我在南京十五年对虾丸没有印象,到了福建才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虾丸小小的,白白的,应该算是清淡的了,在贵重的燕窝中拣了一个虾丸,表明他确能节制尽礼,“情伪”云云,实难服人。

想要解决《儒林外史》的定位,首先要从大处着眼,问一问为什么题名“外

史”。答案是:对应于正史之《儒林传》。正史自《史记》起,即设有《儒林传》,传主是“以儒学登用,林立朝右”者,事略是明其“专门经训授受源流”。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说:“ 稗官为史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吴敬梓“以《史》《汉》才作为稗官”,将“儒林”群体作为描写对象,继承了史家“不虚美,不掩善”,“寓褒贬,别善恶”的传统,对善的旌扬和对恶的鞭笞,构成了《儒林外史》的两极。书中对至善之人如王冕、虞育德、杜少卿、沈琼枝的旌扬,是读者所不应忽略的。为此,我写了《试论〈儒林外史〉“善善恶恶”的整体构成》(发表于《青海社会科学》1985 年第5 期)、《史外之史,传外之传——从小说和历史的关系看〈儒林外史〉的真义》(发表于《河北师院学报》1986 年第2 期)两篇文章。

 

说到《红楼梦》,“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情况就更加突出了。不但众说纷纭,而且肝火甚旺,“几挥老拳”的事,从古到今,层出不穷。过去研究生做论文,我都劝他们不要做《红楼梦》,为什么呢?第一难做,第二很难过关。答辩的时候,你说别人不对,他不高兴;你说别人对,另外一些以为他不对的人不高兴。但我搜索台湾的网站,好像以《红楼梦》为题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大约有一千七百多篇,说明台湾的年轻学子还是很有勇气的。

红学之纠葛,吵了一百年。百年红学,吵了什么?关键在什么地方?不妨询问一下:都读《红楼梦》,都讲《红楼梦》,“红楼梦”三个字是什么意思?是睡在“红楼里”做了一个梦?还是做了一个“有关红楼”的梦?

前人的答案,多半是倾向于后一个:《红楼梦》写的是一个“有关红楼”的梦,梦的内容是红楼。

下面问题就来了:“红楼”的寓意又是什么呢?有两位大名人给出了自己的

答案:

第一个大名人是胡适先生,他的答案是:“红楼”是富贵人家之所居;作者曾经历过繁华旧梦,他后来潦倒了,他就怀念过去的日子,把它写出来,《红楼梦》是他的自叙传。

第二个大名人是潘重规先生——潘先生仙逝的时间并不久。我当年在南京做《明清小说研究》主编的时候,潘先生还给我投过稿。我没有见过他,但知道他是台湾很有名的红学家。他的答案是:“红楼”是“朱楼”;《红楼梦》就是《朱楼梦》。红就是朱,明朝的皇帝又姓朱,作者是反清复明的爱国志士,《红楼梦》是“红楼血泪史”。

我们就来换一种眼光,换一副心肠,对他们的观点做一点评论。我这个评论,是按“中央大学”的校训“诚朴”的态度来的,如果我评得不恰当,不准确,欢迎当场批评,不要客气。我们要尊重前人,要尊重学术,要诚诚恳恳,朴朴实实。朴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不要故弄玄虚,不要耍花枪,把道理讲明白了,就是朴。有些人要叫别人看不懂,他认为这叫学问,我们不敢恭维,我们还是朴素一点比较好。

胡适1921 年作《红楼梦考证》,他这个考证本身不怎么样,但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八字箴言,被后人推崇得不得了。想想也对,你思想不解放,胆子很小,不敢去想,当然不行。我过去也非常赞同这个说法。后来一想,胡适的假设,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这又算什么“大胆”?——如果说明天是世界的末日,或者地球就要倒塌了,这当然算得上“大胆”;那么胡适的假设“大胆”在哪里?他拿到《红楼梦》,还没有对《红楼梦》做深入研究,还没有搞清楚《红楼梦》作者是谁的时候,就假定《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了。

什么是自传?——作者写出自己的生平,还原一个活生生的自我。《红楼梦》作者生平还没有搞清楚,你怎么敢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呢?如《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确有吴敬梓的影子,说《儒林外史》有自传因素,就会令人信服。胡适是怎么证明的呢?他采用的是类比法:曹寅有个亲生儿子曹颙,又有个过继儿子曹頫。曹颙无子(有人说曹雪芹是他的遗腹子),曹頫有没有儿子?不清楚;胡适却说有,并且就是曹雪芹。曹頫算是曹寅的次子(严格说来是他抱来的),做过员外郎;对照《红楼梦》里的贾政,也是次子,也是员外郎。——所以,贾政即是曹頫;贾宝玉即是曹雪芹,即是曹頫之子。曹雪芹“生于极富贵之家,身经极繁华绮丽的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大概因亏空得罪被抄没”,“《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做的”:所以,“《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里面的甄、贾两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甄贾两府则是当日曹家的影子”。——他的“小心求证”,就是如此的简单!


展开
目录

卷一  胡适“新红学”谭

横看成岭侧成峰——2016 年2 月25 日在台湾“中央大学”的演讲

从日记的缺失看胡适的红学

甲戌本“刘铨福题跋”的真相

再论甲戌本“刘铨福题跋”的真相

被胡适日记“隐去”的俞平伯——论俞平伯胡适关系的误判

 

卷二  红学历史与现状谭

不忧天地万物之难知,而忧一己之难省——《文艺报》李希凡、冯其庸专访之比较

红学历史现状谭——2014 年6 月23 日内江师院的演讲

论蔡义江对“基本教义”的修正

卷三  脂砚斋谭

从“阿”字寻绎脂砚斋的蛛丝马迹

评蔡义江的脂砚斋、畸笏叟观

《枣窗闲笔》的辨伪与脂砚斋的“存在”

 

卷四 《红楼梦》版本谭

千山试魁抄本《红楼梦诗词选》解析

《痴人说梦》所记“旧抄本”还原

和裴世安先生继续十五年前的对话——以《红楼梦》“异文”为题

商务版《新批校注红楼梦》烛幽

《红楼梦》“两个神话故事”辨

 

卷五  红学文献谭

论红学文献的空白与缺失

红学文献的困局与“拿证据来”的悖论

 

卷六 “红学E 考据”谭

踏破铁鞋“龙二府”——黄一农“E 考据”回应之一

众里寻他“淒香轩”——黄一农“E 考据”回应之二

从《再论〈枣窗闲笔〉之真伪》看“红学E 考据”的歧路——黄一农“E 考据”回应之三

 

卷七 “非主流红学”谭

人皆可以为红学家——漫话《红楼梦》研究

关于红学的主流与非主流——“非主流红学论坛”小结

一次特殊的研讨会——在“2018 首届中国黄冈顾景星与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的发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