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0年至1700年英国港口贸易的崛起》:
在14世纪后期,羊毛仍然是英国的首要出口物,获得金银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羊毛贸易。在百年战争开始之后,英国王室法令要求为每一包出口的羊毛在铸币厂预付一定数量的金银。英国虽然多次强调这一政策,但是因为商人的抵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英国人很快就发现更好的方法以达到目的,那就是让在加莱的客户部分或者全部用金银来支付羊毛款。这样金银就能很快地运进英国在加莱的铸币厂,这些货币运回英国,从而补充铸币不足,而那些用于购买羊毛的质量低劣的外国仿造货币就不会进入英国的流通领域。
亨利六世需要加莱的铸币厂来供养他在法国的军队,同时羊毛出口商公司内部也发生着权力的斗争,20-30个有钱的大商人试图排挤那些实力较弱的商人。在这样的背景下,1429年英国进一步通过了著名的重金法令。该法令规定在集中地的羊毛交易必须通过金银,禁止任何的信用支付。为了防止有人违反政策,法令还规定羊毛卖家不仅不准通过借贷的方式退还给买家任何金钱,还必须要把1/3的售卖所得以金银或者外国货币的方式交到加莱铸币厂。法令规定羊毛商人不能单独售卖获得收益,而是要把羊毛带到集中地进行统一销售。在那里会有专人对羊毛进行分类并且和其他同等质量的羊毛整合。只有当整包的羊毛出售后,每个商人才能得到属于他的那份收益。
重金法令是王室和集中地大商人合作的产物,国王想要获得英国在法国有驻军的加莱要塞的军费,集中地大商人想要控制羊毛贸易。不管原因如何,该法令对羊毛贸易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很多佛来芒和荷兰商人很难支付购买羊毛的所有费用。经济实力较弱的英国羊毛商人被迫退出这项贸易活动。他们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和信用,以长时间维持他们的对外贸易,只有在无限的等待后才能分到最终的收益,而这份收益往往并不比他们带来羊毛的价值多多少。少数存活下来的商人能够垄断羊毛贸易,并且把羊毛价格定得很高。重金法令激怒了勃艮第公爵,因为他的商人是这一时期英国羊毛的主要购买者之一。勃艮第商人被强迫用金银支付羊毛货款,金银就会大量从勃艮第流失到英国,勃艮第公爵却急需金钱来应对与荷兰和泽兰的战争。他在1435年撕毁了与英国的同盟,率领军队围攻加莱,使得羊毛贸易陷入瘫痪,一直持续到1439年。虽然重金法令在1444年得以废除,但羊毛贸易却再也没有恢复到往日的荣光。在重金主义思潮影响下,羊毛贸易当中继续禁止信用买卖,这给这项贸易的发展带来极大障碍。直到15世纪70年代羊毛贸易彻底衰落之后,普遍的信用交易才得以解禁。
与此同时,英国的毛纺织业得到长足发展,呢绒出口量飞速增长。英国呢绒不仅在国内打败了外国竞争者,而且在低地地区的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低地地区的精加工工业开始大量加工英国的半成品呢绒,之后把它们出口到波罗的海,汉萨以及其他商人也在低地地区的大集市上购买这些呢绒用来出口。
因此,羊毛出口商公司很多贸易政策完全是自取灭亡。高税收、垄断控制以及重金主义政策,合力把英国毛纺织业的竞争者赶出了市场。当然,羊毛出口贸易也面临了其他问题。例如:1379-1385年内战,对原本大量进口英国羊毛的佛兰德尔打击颇为严重。佛兰德尔呢绒生产开始转移到乡村,并且开始采用价格便宜、质量次等的苏格兰、西班牙以及当地羊毛以便生产重量更轻、更廉价的呢绒。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布拉班特、佛罗伦萨等地。特别是佛罗伦萨的纺织工业在1379年梳毛工起义当中遭到了重创。从某种意义上讲,英国毛纺织业的扩展正好填补了大陆毛纺织业衰落的真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