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贞观政要》这部历代帝王推崇的治国奇书为蓝本,用历史细节揭示历史规律,从唐太宗接手亡隋的烂摊子说起,深入剖析了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的三大谋划:实现治国理念的重大转变、出台国民双赢的政治制度、建立开放自信的核心价值观。
全书史料详实,分析透彻,观点独到,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了历史经验。“治国”虽为宏大主题,但本书妙在从小处切入,以讲故事为主,将历史抽象和历史细节完美结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揭秘唐朝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唐太宗与“四条禁令”
危难兴邦,放逸丧国。自古以来,执政者的心一旦骄奢,首先就会表现为大兴土木、兴办大型工程。那么,是不是国家工程都是坏的呢?那倒不是。唐太宗曾经对此问题做过分析,指出远古的大禹凿九山、通九江,工程十分浩大,动用的人力很多,天下没有怨言。秦始皇兴建皇宫,民怨沸腾。同样是土木工程,为什么效果截然相反呢?因为大禹治水,做的是老百姓的事情;秦始皇修皇宫,满足的是私欲。
当了大官,做了皇帝,往往都会想摆摆阔,显露风光,追求舒适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人热衷于大兴土木的原因。自己享受了,还让大家羡慕,从而获得虚荣心的满足,感到了享受权力的风光。唐太宗明白人内心的弱点,权力欲、表现欲等,都是心不静的反映。爱慕虚荣,是帝王的喜好,但它恰恰是老百姓所讨厌的。唐太宗引用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他和大臣誓约:“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贞观政要-俭约》)
贞观时代,唐太宗号召百官全面学习历史,他自己带头聘请十八学士,虚心拜师,延请有识之士到宫内客观深入地剖析历代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推动朝廷出现了学习历史的热潮。君臣处理国家事务,以及平时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都习惯讲历史,从历史总结出最符合国情,也最真实可靠的治国理论。他们讨论了一个问题,非常有趣,也非常有启发。
俭约治国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每一次改朝换代,新的统治者都会总结前一代奢侈腐败的教训,严厉批判,信誓旦旦要厉行节俭,这样的事例多得讲不过来,就说离唐朝最近的隋朝,隋文帝号召节俭,私生活过得像清教徒一般,对子女管教也甚严。有一次太子杨勇和文人交游,带回一具铠甲,高兴之余,装饰一通,不巧被隋文帝见到,被狠狠训斥,告诫他“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隋书-杨勇传》)还留下一套自己的旧衣裳,命令太子经常翻看,学会节俭。隋炀帝也懂得这个道理,在同杨勇争夺继承人位子的时候,特别节俭,住在破旧的房子里,屋里的古琴断了弦,布满灰尘,显示自己无意于声色。可是,他当上皇帝之后,渐渐变了,越来越奢侈。当年的表现或许有些矫情,但也不能说他完全不知道俭约的道理。所以,一部反奢侈求俭约的历史,上演最多的是后人批判前人,最后自己变成前人的故事。这是多么可笑又多么惨痛的教训。唐朝宰相马周写道:
故人主每见前代之亡,则知其政教之所由丧,而皆不知其身之有失。是以殷纣笑夏桀之亡,而幽、厉亦笑殷纣之灭。隋帝大业之初,又笑周、齐之失国。然今之视炀帝,亦犹炀帝之视周、齐也。故京房谓汉元帝云:“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此言不可不戒也。(《贞观政要-奢纵》)
嘲笑前人犯错误,结果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道理在哪里呢?就在于许多人经常犯的毛病,不晓得看书只是眼睛的学问,听书只是耳朵的学问,这些东西都是飘在空中的彩云,看着美丽,却不曾变成属于你的学问,最多也就是饭后茶余的谈资。真正的学问,所有的道理,只有亲自实践,才会理解其真谛,铭刻于心,有所体悟,成为自觉。例如讲俭约,不光是对别人的要求,首先是自己内心的修行。所以,马周跟唐太宗讲:“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贞观政要-奢纵》)真正的明君圣王,是对自己讲俭约,对老百姓讲广施恩惠。所以,节约首先要从自己做起,然后要求百官遵守。
正因为如此,所以,唐太宗一登基,马上针对王公百官颁布了“四条禁令”:
第一,住宅;
第二,车马、服装;
第三,婚嫁;
第四,丧葬。
这四条都必须严格按照各级官品所规定的待遇执行,不得超过限制。凡是超过标准的一律禁止。
这几条禁令执行得非常严格,所以,整个贞观年代崇尚俭约,《贞观政要-俭约》描述道:“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唐朝首都长安的夏天非常炎热,唐太宗患有高血压,惧怕热天。大臣们知道了,请他盖一座阁楼避暑。唐太宗拒绝了,他引用汉文帝的事例,说当年汉文帝打算建一座露台,估算下来,费用大约相当于十户人家的财产,汉文帝心疼不盖了。唐太宗说,我积德没有汉文帝那么厚,而建造阁楼的费用却要超过他,这怎么可以呢?这不是为君之道。
到了贞观时代中期,天下太平,王公百官开始出现追求奢华的倾向,旧的传统重视死后的世界,现实的奢华被唐太宗严格管住了,不少官员转而去修建豪华的墓葬,准备在阴间里享受此生得不到的奢靡。这样做已经在冲击贞观初年制定的禁令,唐太宗知道后,马上重申禁令,并且宣布让各地官员公开进行检察,按照法律规定,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唐太宗还特地要求对于京城五品以上大官以及王公贵戚触犯禁令的,要直接向他报告。
唐太宗带头,大臣们身体力行,后人看到贞观年代的社会繁华,却不知道这个时代宰相们过的是十分清贫的日子,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
堪称贞观时代脊梁骨的魏征,住的房子竟然没有正堂,非常简陋。魏征得病,家里人来人往,得不到很好的休养。唐太宗知道这个情况,赶快派人把自己积攒下来准备盖间小殿的木料搬到魏征家,用五天的时间建起一间房子,送去被褥,让魏征有间专用的房屋休息。
主管全国经济的大臣戴胄去世,谁都没想到他天天经手的钱物数以万计,家里却拥挤得连放牌位祭奠的地方都没有。唐太宗下令有关部门给他造庙,供人凭吊纪念。
这简直可以说是死无葬身之地,然而,这种情况不止戴胄一人,国家行政首脑温彦博也是如此,死后同样是由唐太宗为他立庙,并赠送钱物帮他们家办理丧事。
主管朝廷决策的中书令岑文本,住在低湿的地方。唐人家中常用帷帐来分隔空间,同时也成为一种装饰,营造气势。岑文本家里没有这些东西,一眼从前厅望穿后院,哪里像个官人的家。身旁的人劝他积攒一点产业,岑文本叹了一口气,回答道:我本来是江南一个布衣之人,没有立下汗马功劳,只是因为擅长文墨而当上中书令,这已经非常够了,况且还领许多俸禄,让我深感愧疚,哪里还想到经营产业!劝说的人感叹而去。
贞观之治是建立在朝廷俭约的基础之上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俭约治国。
引子
第一编 确立治国理念:以文德治国
第一章 贞观初年国策大辩论
第二章 唐太宗的华丽转型
第三章 唐太宗的两面镜子
第四章 偃武兴文
第五章 以民为本
第二编 制度层面的成功实践
第六章 顶层设计:国家体制
第七章 刚性的法律规范
第八章 民富国强的双赢道路
第九章 坚守用人底线
第十章 面目一新的铨选制度
第十一章 不拘一格大胆选才
第十二章 激励德政的考核制度
第十三章 黜陟幽明
第十四章 一谏难求
第十五章 多措施反腐败
第三编 建设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
第十六章 开放心态接纳多元文化
第十七章 用核心价值观凝聚民心
第十八章 诚信有德无信不立
第十九章 成由俭约败因奢靡
第二十章 谨言慎行作表率
第二十一 章教育是根本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