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心理学科学观的现象学批判与重建
0.00     定价 ¥ 88.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20349550
  • 作      者:
    李瑾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便存在学科分裂的危机,但将心理学联结为一个整体又是其研究者所持有的共同信念。
  《心理学科学观的现象学批判与重建》对主流心理学之科学观念的诞生背景及其理论基础的合理性进行了现象学的批判,以詹姆斯和胡塞尔心理学思想中具有一致性的现象学的趋势,说明现象学心理学可以提供一种关于心理学作为科学的、符合其内部逻辑和理论统一性的理解,从而为批判地理解主流心理学的科学概念提供了一个赖以确立的基点和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
  在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发展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其流派更迭频繁而新理论层出不穷,各流派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甚至研究对象都有不同的看法,而将心理学连结为一个整体的是其研究者所持有的一个共同的信念,即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如果我们试图对心理学的这一科学观念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就会发现在作为心理学之主流形式的科学心理学内部,不曾有人对这一科学观念进行过系统而严肃的论证,这也就意味着,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并非建立在一个具有充分合理性的基础之上。另外,大部分心理学史的研究者在考察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时,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即科学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便始终伴随着分裂的危机,各个学派之间不仅在概念术语和研究方法上难以沟通,甚至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的看法也存在巨大的分歧。
  《心理学科学观的现象学批判与重建》的考察表明,这两个现象具有不可分离的甚至是必然性的联系,并且这两方面现象的产生必须结合同样一个背景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这就是当代心理学诞生的科学主义背景。
  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够不把视野局限于作为心理学主流形式的自然科学心理学之中,那么就会发现,事实上在与塑造了心理学主流形式的冯特的实验心理学诞生的同一个时代,就已经产生了一种在科学观念上与之相对立的心理学研究方向,这就是心理学的现象学传统。这样一种心理学,在历史上曾由两位思想家,即詹姆斯和胡塞尔,通过其各自独特的方式得到实现,而且这两项工作在思想态度和思想内容上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同质性。现象学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心理学作为科学的符合其内部逻辑和理论同一性的理解,并为此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从而为批判地理解主流心理学的科学概念提供了一个据以立足的基点和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
  基于此,《心理学科学观的现象学批判与重建》在科学主义传统的心理学和现象学传统的心理学相对峙的关系背景中,一方面在否定的意义上以现象学的视角对主流心理学之科学观念的诞生背景及其理论基础的合理性进行现象学的批判;另一方面在肯定的意义上通过对詹姆斯和胡塞尔通过各自的心理学思想所表达出的那种具有一致性的现象学的趋势的探讨和把握,为心理学之科学观念的重建提供一种思想上的方向和可能性。
展开
精彩书摘
  《心理学科学观的现象学批判与重建》:
  (一)意识自然化的第一条路径:冯特的实验心理学
  心理学在最初获得其自然科学的形式时,采取的正是第一种路径,即把心灵作为与物质相同性质的存在而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所获得的是意识本身的存在逻辑。那么我们来考察一下冯特在其实验心理学中是如何尝试实现这一步骤的。
  如前所述,冯特的理论体系继承了传统哲学的意识问题而对意识采取了笛卡尔式的二元论的理解。而在胡塞尔看来,意识自然化的这一路径正是始于笛卡尔,因为他对意识反思不具有彻底性:“他并未对自然意义上的心灵、精神进行方法还原。”因此,笛卡尔所谓的意识代表的是“经验的人格性、特征特性的主体、秉性的主体”,也就是说,笛卡尔混淆了纯粹意识与经验意识,他所谓的心灵是自然意义上的心灵。这种心灵作为经验意识意味着作为人格的主体性,是各种能力、知识、秉性的相对稳定的统一体。它是一种自然中的意识状态,一种通过依赖于身体性的方式而显现的心灵实在。笛卡儿对意识的这种理解为整个近代哲学提供了一个出发点,并确立了近代哲学的基本任务:论证意识的实在性及其运作的基本原理。在笛卡尔之后,无论是在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那里,都是以对意识的这种实体存在观念为出发点的,并且通过它们各自的理论(如白板论和天赋观念论)使这一观念不断深化。传统的哲学心理学的这种意识观,被冯特的实验心理学不假批判地继承下来。心灵被认为是以与物质相同的方式存在着,因此,正如物质可以被划分为各个部分直至细分为原子一样,心灵最终也是由原子般的要素组成的。心理学的任务被规定为首先将意识过程分解为基本的元素,而后发现这些元素是通过何种规律结合为心理复合体的。与传统哲学心理学内省思辨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是,冯特采取了自然科学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实验内省法作为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形式要求一种更加彻底的“意识自然化”:一方面需要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对作为实验变量的心理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另一方面需要对心理的数据进行精确的数量化,以获得一种客观、精确且具有可重复性的结果。冯特为实验内省法制定了一系列明确而严格的规则,并且在正式实验前对被试进行了甚至达到上万次的内省观察训练。但尽管如此,这种实验内省法却总是很难在严格意义上满足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在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和一致性等方面总是存在缺陷。最终,无论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作为一门研究意识的学科,冯特的实验心理学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结果:从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角度看,冯特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最终并没有获得公认的对意识本质的客观描述;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实验内省法的科学性遭到了大量的批评和质疑,因为冯特的实验方法只有在研究生理现象时才得到了严格的应用,而一旦研究对象偏向心理方面时,冯特便更多采用了“哲学的思辨”方法而无法顾及实验的严谨性了。这显然与心理学实现为自然科学的理想是相违背的,从而成为心理学内外的研究者批评冯特心理学体系的主要依据。
  那么,冯特是否实现了意识的自然化呢?对于诞生时期的科学心理学来说,表面看来,它从当时的生理学中继承而来的主要是其自然科学的实验形式,而非其对意识的理解——如前所述,冯特心理学是对传统哲学心理学意识问题的继承,也就是对意识采取了笛卡尔式的二元论的实体理解而非生理学的那种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理解。波林就曾指出,“早期的实验心理学家全神贯注于意识,有与生理学家长时间失去联系的倾向”。因此,心理学对于如神经冲动的传导速率等当时重要的生理学实验结果意义的理解,尚未达到如波林所说的在严格区分开身体与心灵之后继而“在身体运动的分析中跨出了一步”——如前所述这一意义直到在华生的行为主义那里才体现出来——而是在常识的水平上来理解这些实验结果的意义。在常识的观点中,“有意地运动手指是心灵本身的活动,可不是心灵前一活动事后产生的事件”,因此,对于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来说,生理学的重大意义在于“使灵魂时间化了,测量了无法形容的东西,实际上通过自然科学的艰苦劳动抓住了心灵的实质”。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 本书写作背景
二 本书相关概念及其关系探讨
三 本书基本结构

第一章 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之观念的初步考察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诞生与实现的科学主义背景
第二节 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二元论前提
第三节 心理学之自然科学观念的合理性审查

第二章 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现象学批判
第一节 对心理学意识自然化的现象学批判
一 自然客观化作为意识自然化的前提
二 意识自然化的“实现”及其悖谬
三 心理学意识自然化的具体路径及其批判
第二节 心理学之自然科学方法的现象学批判
一 “方法中心论”的现象学批判
二 科学心理学的“方法中心论”
第三节 自然化现象学运动及其反思
一 自然化现象学的产生与内涵
二 自然化现象学对心理学的影响及其初步反思

第三章 詹姆斯的心理学思想及其现象学转向
第一节 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出发点
一 詹姆斯进入心理学的个人背景
二 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
第二节 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转向及其理论表达
一 心理学二元论前提展开的困难
二 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转向
第三节 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现象学阐释

第四章 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探索
第一节 胡塞尔的科学理念
第二节 胡塞尔对心理学之自然科学观念的批判
一 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目的批判
二 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前提批判
三 胡塞尔对心理学的态度
第三节 现象学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之科学观念的实现
一 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 现象学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三 现象学心理学的地位与作用

第五章 总结与启示
一 詹姆斯与胡塞尔对心理学的影响
二 詹姆斯与胡塞尔对心理学科学观的启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