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别字300例》是一本为帮助读者提高错别字辨识水平而编写的准工具书,具有三大特点:
一、病例的典型性
本书借鉴了2005年《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以及上海远东出版社《语言文字规范手册》收录的《出版物中235个高频别字》一文,同时考察了近年来语文生活中反复出现的各类错别字,按照出错频率,精心筛选了300个案例。
二、诊断的针对性
本书对形形色色的错别字开出诊断书,明确指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一针见血。
三、辨析的学理性
本书遵循造字规律,对汉字的构形规则、历史发展及文化内涵进行正本清源式的解析,使读者在明辨是非的同时,亦能透过汉字窥视到古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
【错 例】
为了打赢这场抗疫狙击战,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累得体力透支。
【辨 析】
“抗疫狙击战”当为“抗疫阻击战”。错例系字形相近、意义混淆所致。
“狙”读jū,本指古书上所说的一种猴子。《庄子》中有一则“狙公赋芧(xù)”的寓言,明朝刘基写过一篇题为《楚人养狙》的文章,说的都是关于“狙”的故事。猴子生性灵敏,善于偷袭,于是“狙”便引申出了窥伺、伏击之义。所谓“狙击”就是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如《史记·留侯世家》:“秦皇帝东游,(张)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阻”读zǔ,本义为险要之地,如“艰难险阻”。引申指阻止、阻挡。《现代汉语词典》对“阻击”的注释为“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如“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阻击敌人,并切断日军对外联系”。
简而言之,“狙击”是暗杀或偷袭,“阻击”则是公开抵抗;“狙击”由单个或少数战斗精英完成,旨在清除敌方重要头目,而“阻击”通常是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以阻敌前进、断敌退路为目标。
“抗疫”是一场以防御手段阻止疾病传染和蔓延的全民行动,比作“阻击战”更恰当。
目录(部分词条)
(括号中是正确的字)
A
哀(唉)声叹气
和霭(蔼)
暗(黯)然伤神
B
甘败(拜)下风
拌(绊)脚石 绊(拌)嘴
英磅(镑)
报(抱)憾终生
山洪爆(暴)发
艰苦倍(备)尝
英雄倍(辈)出
彼彼(比比)皆是
原形必(毕)露
民生凋蔽(敝)
金壁(碧)辉煌
针贬(砭)
《管锥篇(编)》
心胸偏(褊)狭
有口难辨(辩)
毫(亳)州
泊(舶)来品
脉博(搏)
巨擎(擘)
布(部)署
C
璀灿(璨)
馋(谗)言
貂婵(蝉)
万古常(长)青 四季长(常)青
寥若辰(晨)星
相辅相承(成)
不曾(承)想
松驰(弛)
令人不耻(齿)
一愁(筹)莫展
相形见拙(绌)
穿(川)流不息
笔耕不缀(辍)
吹毛求刺(疵)
触(促)膝谈心
烟囟(囱)
往上窜(蹿)
精萃(粹)
D
百战不怠(殆)
责无旁代(贷)
以逸代(待)劳
带(戴)罪立功
独挡(当)一面
变速档(挡)
大排挡(档)
红的(得)发紫
真缔(谛)
提心掉(吊)胆
半调(吊)子改革
调(掉)以轻心
迭(跌)宕起伏
变故叠(迭)生
最后通碟(牒)
大名顶顶(鼎鼎)
渡(度)假村
…………
Y
病怏怏(恹恹)
淹(湮)没无闻
延(沿)用
膺(赝)品
沓(杳)无音讯
圮(圯)上老人
暴露无疑(遗)
不能自己(已)
亦(抑)或
神采弈弈(奕奕)
义(意)气用事
绿草如荫(茵)
心心相映(印)
非赢/盈(营)利性组织
反应(映)现实
尤(犹)如
滥芋(竽)充数
竭泽而鱼(渔)
始终不逾(渝)
源(原)动力
世外桃园(源)
Z
脏(赃)款
醮(蘸)水
明火执杖(仗)
白内瘴(障)
动则(辄)
蜇(蛰)伏
装祯(帧)
饮鸠(鸩)止渴
震(振)聋发聩
坐阵(镇)指挥
旁证(征)博引
仗义直(执)言
不止(只)……还……
截止(至)年底
卷轶(帙)浩繁
致(制)胜法宝
灸(炙)手可热
以至(致)铸成大错
不知所踪(终)
德高望众(重)
九洲(州)
尘(麈)尾
一柱(炷)香
床第(笫)
姿(恣)意妄为
抗疫狙(阻)击战
编篡(纂)
尊(遵)从
座(坐)落 后坐(座)
做(坐)月子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