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第一本研究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的著作,配有大量的录音,不但全面地罗列了宁化方言的语法事实,也展示了宁化方言的语音面貌和重要的词汇特征。该研究对宁化客家方言的语法进行了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研究。从纵向来看,作者努力追溯宁化客家方言语法中的古汉语源流,探究宁化方言中的古汉语遗存;从横向来看,作者分析宁化客家方言与普通话、赣方言和粤语的关系,对国内的语言学研究具有一定贡献。可以成为研究客家方言和客家历史的有益参考。
序 言
李如龙
经过唐末的战乱,在赣北大量定居的中原过江流民又因不得安宁继续南下。他们溯赣江而上,开垦赣南山区,又从地势平坦的宁化石壁进入闽西丘陵地。正像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样,宁化石壁村成了闽粤客家移民千百年来口口相传从未忘却的通道。经过百年研究,客家的学者大多已经认同:赣南闽西是客家族群形成的“摇篮”。客家的研究不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方言,都应该把视野扩大到整个赣闽粤连片的山区。最近二三十年以来,本来并无多少“客家意识”的宁化,成了海内外客家人寻根访祖的热土,宁化方言也颇受研究客家话的学者的关注。汉语方言的研究多从语音入手,逐渐地向词汇、语法的调查研究深入。对闽西的客家方言的研究,1997年就有项梦冰的《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问世,现在又有张桃研究宁化客家话语法的专著出版,这对于客家话的研究和方言语法的研究都是有贡献的。
客家人进入赣南闽西前应该是说赣语的,后来也是赣语区的邻居,因而赣南的客家话和赣方言有更多的关系。宁化和连城在客家人入住之前,应该先有通闽语的人在那里定居,后来虽然反客为主了,仍然与闽语区的人不乏往来,因此这两处客家话和闽语也有一些关系。正因为如此,赣南闽西的客家话,虽不像粤东梅州一带的客家话成为中心区(有人称之为客家“大本营”)语言,但对研究客家和客家方言的历史,研究客方言与通语及周边方言的关系都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在粤中的龙川、河源、增城、惠州一带还有一片客方言区,这些地方的客家人可能比梅州客更早入粤,后来又同粤语有许多接触,故这些地方的客话与梅州一带客话有明显的差异。看来,只有突破梅州客话的圈子,把这些相关的客方言都一起作比较研究,我们才能对客方言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和现有的特点有更加准确的认识。
本书的写作过程是按照调查—描写—比较的顺序进行的。作者生长于宁化,又长期与精通本地文化和语言的父母住在一起,她的方言语料调查是十分认真细微的,不论是大量的词汇还是语法例句(发表在书中的例句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都是方言味十足,所作的描写也相当全面、清晰,这就为语法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某些方言语法特点能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如“正”“时”“添”“起”等虚成分)并有所发现,例如指出:实词是“逐步虚化”,“多向引申的……形成了一词多用”。不足之处是因为面面俱到,有些特点的分析就尚有欠缺。
可贵的是本书没有局限于单点方言的描写,还能进行内外的比较。在客家话中和邻近的连城方言比较,和更有代表性的梅县方言比较;在外部则和赣语和闽语做比较,和普通话、近代汉语、古汉语做比较。内外、纵横的比较,是方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一经着力比较,便会有所创获。例如横向描写用作虚词的“有”“较”“去”的用法与闽方言的相似之处就有精彩的表述。纵向比较方面,如“‘时’字句自五代开始出现,元明是其鼎盛期,清代开始走向消亡”,“时”字句用于多种分句,起了承接作用,这是“元明时代口语”的保留等,也表现了较好的功力,所提供的语言事实很有参考价值。
这些年来,方言语法的研究不但为方言研究者所关注,研究现代汉语语法、近代汉语和语法史的学者也对方言语法的研究十分重视。有这些行家的介入,方言语法材料正在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了这股活水,汉语语法史的大河一定能拓展得更加波澜壮阔。大川不择细流,本书所提供的材料和所作的初步分析对于这个事业应该是有一份贡献的。
是为序。
第一章 概述 /1
一、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目标 /1
二、宁化人文地理概况 /3
三、宁化方言音系 /5
(一)声母 /5
(二)韵母 /6
(三)声调 /9
四、宁化方言的语音特点 /10
(一)声母特点 /10
(二)韵母特点 /12
(三)声调特点 /13
第二章 体词研究 /15
一、名词 /15
(一)名词的分类及语法特点 /16
(二)名词的重叠 /19
(三)名词的兼类 /23
(四)名词的词缀 /30
(五)方位词、处所词和时间词 /34
二、代词 /40
(一)人称代词 /40
(二)指示代词 /44
(三)疑问代词 /49
三、数量词 /58
(一)数词 /58
(二)量词 /62
(三)量词和数量词的重叠 /73
第三章 谓词研究 /79
一、动词 /79
(一)动词的分类及语法特点 /80
(二)动词的重叠 /84
(三)关于动词“有”的讨论 /87
(四)“来”和“去”的虚化 /94
(五)动词的体貌 /97
二、形容词 /112
(一) 形容词的分类及语法特点 /113
(二)形容词的词缀 /117
三、象声词 /126
(一)单音象声词 /126
(二)多音象声词 /127
第四章 虚词研究 /132
一、副词 /132
(一)表示时间的副词 /133
(二)表示范围的副词 /135
(三)表示情态的副词 /139
(四)表示否定的副词 /143
(五)表示程度的副词 /146
(六)关于副词“较”的讨论 /150
(七)“正”的虚化 /154
二、介词 /157
(一)表示引进时间处所的介词 /157
(二)表示相关联的介词 /160
三、连词及复句表达 /162
(一)联合关系 /162
(二)偏正关系 /165
(三)“时”的虚化 /169
四、助词 /172
(一)结构助词 /172
(二)关于助词“添”的讨论 /177
(三)语气助词 /179
五、叹词 /183
第五章 句法研究 /186
一、主要句法结构 /186
(一)连谓结构 /186
(二)述宾结构 /189
(三)宾补次序 /193
二、几种特殊句式 /197
(一)处置句 /197
(二)受事前置句 /200
(三)被动句 /203
(四)比较句 /206
(五)疑问句 /212
结 语 /219
主要参考文献 /225
后 记 /231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