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系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1928-1930年期间,“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只是作为藏原惟人的新写实主义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被了解和传播,并未得到整个左翼文坛的认可,也尚未落实于文学活动中。“左联”成立之后,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了冯雪峰等人起草的决议《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正式提出将唯物辩证法作为中国左翼作家的创作方法。这一决定主要由国际和国内两个因素促成。国际方面,这是执行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决议。1930年11月,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在苏联哈尔科夫召开代表大会,赞同并推行“拉普”提出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并将其作为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纲领和方法,左联的决定即是落实“拉普”领导的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指示。国内方面,是为了克服当时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革命浪漫谛克”弊病。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创作刚刚起步,作品幼稚化倾向不可避免,如把残酷的革命斗争理想化或浪漫蒂克化,呈现出创作上标语口号化和公式化,即瞿秋白所称作的“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左联希望通过引入“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增强文艺工作者的社会科学的理性力量,从而克服创作上的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倾向。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左联重要领导成员之一的冯雪峰于1931年11月,从日文翻译了法捷耶夫的《创作方法论》,发表于《北斗》第1卷第3期,这是一篇单独系统介绍“拉普”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理论文章,基本体现了该理论的核心主张。法捷耶夫写道: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方法不是席勒式的浪漫主义方法,因为任何浪漫主义都属于唯心主义艺术方法的范畴,而“最彻底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是最先进的、主导的艺术方法”。进步的无产阶级作家必须“为了艺术文学上的辩证法的唯物论的斗争”,应该反对浪漫主义,“只有前卫的革命的世界观,才能最彻底地从现实上‘剥去所有假面’而解明现实的本质的这可能性”。“普罗艺术家非站在普罗列塔利亚的前卫的世界观之高处不可,非懂得把握着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并且将它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不可”,“无产阶级作家应该掌握社会的本质,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辩证地反映它、表现它”。“和过去的伟大的写实主义者不同,普罗艺术家要看见社会发展的过程,及推动这过程和决定这发展的那各种根本的力,就是,他要表现在旧的东西中的新的东西的诞生,在今日之中的明日的诞生,以及新的对于旧的斗争和胜利。这又是说:普罗艺术家是比过去的任何艺术家,都更其不但只说明世界,而且有意识地服务世界的变革的工作的”。
法捷耶夫在当时的左翼文坛享有盛名,通过他的阐述,“唯物辩证创作方法”在左翼作家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之后,该理论在左翼文坛持续盛行,并集中体现在“左联”所举行的两次关于革命文学创作问题的讨论上,经过两次讨论,左翼重要成员如瞿秋白、郑伯奇、穆木天、茅盾、钱杏邨等,都认定“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能够使左翼文艺走上最正确最健全的道路。如易嘉(瞿秋白)在《革命的浪漫蒂克——(地泉)序》中指出:“浪漫主义是新兴文学的障碍”,“我们应当走上唯物辩证法的现实主义的路线,应当深刻的认识客观的现实,应当抛弃一切自欺欺人的浪漫谛克”。郑伯奇谈道:“建立普罗写实主义,要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提倡大众化的文学,也要以唯物辩证法为前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