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就是不断摆脱饥 荒和贫困、逃离疾病和早殁的过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方面,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福祉,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 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成果最终应该转化为人口健 康状况的普遍改善和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另一方面,健康还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因而是 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估计,劳动者健康问题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整个经济总产值的14%。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国民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医疗和养老等社会抚养负 担的大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口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到40岁增长至2015年的76岁以上,婴儿死亡率下降到极低的水平,各类寄生性、传染性疾病基本都得到了有效控制。21世纪以来,国家对以医疗为代表的民生问题尤为重视,社会投入不断增加,过去十年间更是以极快的速度建立起几乎覆盖全部国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使得数以亿计的人口有了基本的健康保障。
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类型转变、医药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当前中国健康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随着疾病类 型转变的进程,慢性退行性疾病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当前最主要的健康风险和死亡原因。心脏病、中风、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已经占中国居民死因构成的八成以上。与传染性疾病相比,慢性疾病的致病机制更为复杂,深受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控制起来更为 困难。其次,随着市场化改革和社会转型,中国在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不平等,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也影响到了健康领域,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健康不平等问题日益凸显。最后,中国目前的医疗保 障内容和水平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困扰国民的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未得 到根本缓解。随着医疗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相应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如何 有效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对未来国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