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以养正,圣功也。(《周易•蒙卦第四》)
从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王制》到卢梭的《爱弥儿》再到尼采的未来教育设想,可以看到,西方古今哲人各有一套以思考永恒问题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理论。
本书通过细致阅读柏拉图、卢梭、尼采的经典文本,深入西方思想关于哲学和正义、教育与启蒙、个人幸福与共同福祉等问题的重要争论与回响,剖析古典教育的实质及其在现代性中遭遇的根本挑战,旨在为当今社会形塑年轻灵魂的高贵品质提供镜鉴。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柏拉图的对话《巴门尼德》入手,回顾了代表西方哲人典型形象的苏格拉底在青年时代的一次教育经历,展现青年苏格拉底的“困蒙”与“发蒙”,让我们体悟苏格拉底何以成为哲人苏格拉底。第二部分集中探讨卢梭的公民教育,卢梭看重以自然教育启蒙大众,对比研究卢梭的《爱弥儿》和柏拉图的《王制》,作者勾勒出两位哲人对待教育的不同态度,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卢梭倡导的自然教育培养出的公民,与柏拉图崇尚的灵魂教育培养出的哲人,在智性上存在极大差异。第三部分探析尼采的教育观,尼采既在政治生活方面对法国大革命后的人类处境感到不满,又在哲学上试图颠覆传统,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发起挑战。这一部分通过详解尼采有关教育的论著,阐释了尼采的未来教育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