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研究
0.00     定价 ¥ 59.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09673454
  • 作      者:
    郑卫丽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郑卫丽,女,汉族,1982年生,河南省郑州市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长期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研究》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为主线,首章介绍研究的基本情况,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大学文化、文化育人、育人功能实现等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作为研究基础,确定研究视角,凝练研究方向;第二章是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深入剖析了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理论渊源;第三章全面分析了现实层面大学文化育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即由于社会功利化取向、体制行政化传统、教育市场化导向、传播网络化影响和学生就业压力大等现状,部分地造成了大学文化育人目标趋利化、育人效果不理想,是本研究的现实生长点;第四、第五章通过对影响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实现和育人效果的原因进行追踪,提出增强文化育人功能的对策建议,以应用研究为主,是全文的现实支撑;第六章是关系厘析,针对文化育人活动中涉及的主要方面和重大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延伸理论高度,以深化育人效果。
展开
精彩书摘
  《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研究》:
  二、行为养成是求善、求美
  在大学文化育人系统中,与知识教育相呼应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内容是行为养成教育。如果说知识传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和知识养成,那么行为养成就是通过知识教育、制度规范、氛围营造、行为示范等对学生进行的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行为实践和行为艺术教育。
  行为养成教育可以体现在大学文化育人的各个环节,尤其突出地体现为大学内的各种行为、习惯、风气对大学人行为养成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知识传授的行为方式、治学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对学生良好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具有直接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专任教师是大学生认知和行为养成的最重要的示范群体;大学制度文化中关于学习、生活、交往的各种规定、制度和行为规范等是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明确规约,以有形的、直接的制度要求作用于学生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校园内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社团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鲜活的活动形式和丰富的活动内容,以有形知识的形式教育和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校园里有形的校园建筑、优美的校园环境、文明的交往风气、浓厚的学习氛围等都在无形中引导着学生以符合这种文化要求的行为和习惯融人其中。以上这些都是活动层面的知识、有形载体被赋予了学生行为养成的功能。除此之外,在一些理论知识体系中,关涉个人行为和社交礼仪、道德知识教育、公民意识养成、生命教育等与学生行为养成直接相关的内容,可以教给学生进行是非判断、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方法,对事物进行有效剖析、识别、判断、选择是学生行为养成的重要步骤,因此,这些关于行为养成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是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对大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就是教会他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和应该怎么做。通过直接的、有形的校园氛围,熏陶他们的情操和品质,铸造美丽的心灵;通过对交往行为、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使他们以恰当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会为人处世的本领和技巧。可以说,行为养成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的追求道德的善、心灵的美、行为的和谐的引导和教育。
  三、大学文化育人就是要追求真、善、美
  真、善、美是全面衡量一种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它是一个j维的多重衡量体系,世界上一切有旺盛生命力的东西都应该是真的、善的、美的。大学作为所有社会组织中最具活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大学精神和大学人对真、善、美的孜孜追求和不懈努力。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转型,文化和价值取向不断趋于多样性、多元化的形势下,在精神文化领域和人的价值实现的问题上,人们逐利的目的和动机日趋明显和强烈,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低俗化价值取向影响和激荡着大学校园和大学人的心灵,大学对真理的坚持、道德上的传承和美的取向的弘扬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大学文化育人过程,就要以最直接的方式和最具说服力与感染力的情景诠释人生的意义、价值,引导学生坚定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信念。
  求真是大学文化育人的科学价值取向。传播知识、探索和追求真理是大学的天职和本性,真理与知识是大学文化进行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通过探索和追求真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使学生具备完善自身、满足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文化水平,是文化育人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大学通过大学人实现了知识的不断传播、扩散、更新、创造,丰富和充实着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文化。大学作为社会上最重要的文化组织,从事着最直接的科学文化研究活动,并不断地以新知识、新技术教育培养人才,不断转化为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动力。正是这种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活动,使大学实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双重功能,带来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上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在传播和创造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都无法与大学相比拟。大学的这种知识本性和真理本能,不断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又不断深化着大学追求真理的认识和实践,从根本上保证了大学与大学人的持续发展。追求真理是大学其他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学文化育人的真理目标和行动更加深入人心,它不断引领着大学人去探索科学和未知,依据科学规律办事,以科学的方法从事学习和科研活动,以科学的理念和行为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形成科学的理论认识和文化成果,并使之反向作用于认识与改造的对象,指导和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不断促进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及拟突破的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
第二节 人才培养的本质是文化育人
第三节 文化育人是能动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 大学文化育人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大学文化的多重意蕴和构成要素
第二节 大学使命与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节 大学特色与人才结构特征
第四节 大学精神与学生价值追求
第五节 学术氛围与学生创新精神
第六节 校风校纪与学生习惯养成
第七节 校园文化与学生能力锻炼

第四章 实现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社会功利化:消解大学使命意识
第二节 教育市场化:侵蚀大学人文精神
第三节 体制行政化:淡化大学学术氛围
第四节 就业压力大:阻碍育人理想目标
第五节 传播网络化:弱化文化育人效果

第五章 提高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提高大学文化育人的理论自觉
第二节 培育特色大学文化
第三节 建构完备的大学文化育人体制机制
第四节 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方式方法
第五节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第六节 优化大学文化育人的社会环境

第六章 正确处理大学文化育人活动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第一节 大学利益与大学使命的关系
第二节 育人主体与窖体的关系
第三节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第四节 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的关系
第五节 满足学生需要与提高学生境界的关系
第六节 育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