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生态文明与文明的转型
0.00     定价 ¥ 68.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40361037
  • 作      者:
    王雨辰
  • 出 版 社 :
    崇文书局
  • 出版日期:
    2020-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雨辰,男,1967年12月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社会兼职主要有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等。
  自1991年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其中《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5篇,《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7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5部。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二等奖,8次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2次获得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宣部、教育部和省社科基金等课题12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文明反对工业文明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哲学世界观和还原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经济主义发展观,认为经济主义发展观既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又造成人类生存的价值迷茫和虚无主义的结局。生态文明所主张的发展观是建立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世界观和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创新、绿色、开放、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的生态发展观,是以“生态生产力”为基础,以“环境民生论”为价值归宿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展开
精彩书摘
  《生态文明与文明的转型》:
  协同学把上述理论运用于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强调有机体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和共生关系,只有使每一种关系协调,有机体才能生存,这实际上是论证了达尔文物种进化主题中的适者生存的命题。哈肯还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实现生态平衡问题。在他看来,自然是一个环环相扣和高度复杂的协同系统,各个相互联系的自然过程能否导致一种平衡,这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关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哈肯强调,不能把生态平衡理解为绝对和一成不变的,一旦生态系统的细微变化超过了某个临界点,生态平衡就会发生变化。他由此强调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和新的平衡产生的偶然性,他由此提醒人们应当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指出任何微小的气候变化都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
  协同学这种强调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协同进化的思想,对生态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思考生态系统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平衡问题具有极大的方法论启示。
  (二)生态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
  生态思潮与生态文明理论的产生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和哲学主题的转换具有密切的联系。西方现代化是以现代性价值体系为基础展开的,现代性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近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哲学,西方现代化实践虽然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增加,但并没有实现现代性价值体系所承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相反却是物的价值上升、人的价值下降的结局。西方哲学家由此展开了对现代性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的反思,西方哲学开始了现代转型,形成了现代西方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多种流派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其共同点都是要求摈弃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知识论范式,使哲学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从而为生态思潮与生态文明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
  近代哲学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建立的主、客二分的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哲学。培根和笛卡儿分别以经验理性和先验理性为工具,把整个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认为哲学就是要运用哲学理性,透过现象世界把握本体世界的绝对本质和普遍规律,并围绕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方法、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但是由于他们哲学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直观的认识论立场,因此他们都无法解决物质向精神的过渡和身心问题,近代哲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不得不走向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独断论,其中休谟的哲学对于哲学的现代转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经验论哲学家,休谟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他批评近代唯理论哲学家力图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推演整个知识体系具有的独断论性质,同时也把经验论哲学家的归纳法置于主观经验解释的基础上,无法保证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因此唯理论哲学所讲的绝对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以及经验论哲学所讲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由于它们均超越了经验的范围,因此其存在都是不可知的。休谟实际上是以不可知论的方式对近代哲学形而上学以及科学必然性的知识的存在提出了质疑,从而动摇了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根基。为了解决休谟的问题,康德把如何解决“作为科学的哲学形而上学”和“科学知识必然性”如何存在作为自己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康德一方面肯定在现象世界范围内,科学必然性的知识是可以成立的;另一方面他又限制理性的能力,认为理性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因此“物自体”是不可知的。但是他又同时肯定意志高于理性,认为在道德实践领域,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实际上在康德那里,他是将哲学本体论问题从认识中排除出去,使之成为在道德本体论中加以实践地解决的问题。康德的上述思想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思想资源,成为现代哲学发展的蓄水池。在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看来,既然作为本体的“物自体”是不可知的,人的理性只能限制在现象范围内,那么哲学也不应该去追问这种本体,哲学应该限制在现象范围内,去追寻现象之间不变的秩序,进而探讨科学认识的方法论和科学知识增长的规律;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则认为,虽然哲学本体论不能像科学的方式那样存在,但这并不能说明哲学形而上学就不应该存在,而只能说哲学形而上学应该以不同于科学的方式存在。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生态文明理论的缘起与生态文明的本质
一、生态思潮与生态文明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
(一)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全球化发展趋势
(二)人类对生态问题的反思和人类生态意识的萌发
二、生态思潮与生态文明理论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哲学基础
(一)生态思潮与生态文明理论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二)生态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转向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近代认识论哲学的超越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
四、生态文明理论的产生与生态文明的本质
(一)“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
(二)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

第二章 当代西方生态思潮与生态文明理论评析
一、当代西方生态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的生态危机论
(一)“深绿”生态思潮的生态危机论
(二)“浅绿”生态思潮的生态危机论
(三)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论
(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论
二、当代西方生态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的生态价值观
(一)“深绿”生态思潮的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
(二)“浅绿”生态思潮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三)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价值观
(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
三、当代西方生态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对生态文明本质的理解
(一)当代生态思潮与生态文明理论的生态治理论和生态文明本质论
(二)西方生态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对生态文明本质理解分歧的实质

第三章 生态文明的哲学世界观与自然观
一、前工业文明的哲学世界观与自然观
(一)原始文明的哲学世界观与自然观
(二)农业文明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
二、工业文明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
(二)工业文明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
三、生态文明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
(一)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的超越
(二)生态文明的生态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的理论主张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生态世界观与生态自然观

第四章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一、工业文明的价值观
(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
(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个人主义和物欲至上的价值观
(三)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消费主义价值观与物质主义幸福观
二、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
第五章 生态文明的发展观
第六章 生态文明的生态治理观
第七章 生态文明的环境正义原则
结束语 生态文明与文明的转型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