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庄子》六讲 《肇论》四疏(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精装)
0.00     定价 ¥ 88.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101150100
  • 作      者:
    梁道礼
  • 出 版 社 :
    中国书局
  • 出版日期:
    2021-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梁道礼,男,汉族,1946年生,河南省长垣县人,民盟盟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起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主讲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民盟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政协委员。

展开
内容介绍
  此书是《庄子六讲》和《肇论四疏》的合编。《庄子》和《肇论》,除了在企慕“齐物”“逍遥”上有某些秘响旁通之处而外,《庄子》讲“间世”,《肇论》讲“出世”,两家思想在许多方面,实际上是通而不同。
展开
精彩书摘
  印度对中国的称谓。①“内学”是佛家对佛学的自我称谓,佛家称佛教以外的学问为“外学”“世知”。成立内学院的初衷,旨在复兴在唐以后久遭冷落的唯识学(佛家认识论)。以便搭建一座方便接引注重认识论的西方知识的桥梁。后来拓展为对南北朝盛行、唐以后衰微的“毗昙”学(因缘论)、“涅椠”学(解脱观)、“般若”学(实相学)的研习。支那内学院曾经是现代中国研究佛学的重镇。
  “新唯识”是熊十力在儒学基础上参以西方哲学思想,对佛学的新阐释。“唯识”,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中瑜伽行派集中弘扬的宗教纲领。瑜伽行派以《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为经典依据,以“识”为中心——佛法把心性的“了别”功能,即人的感受、认知、判断能力,称作“识”或“心识”,组织起一套概念繁多、结构复杂、逻辑绵密的义理系统,来解释世界的现象和本质。佛学史上把瑜伽行派弘扬的这一套义理,称为“唯识学”。瑜伽行派最基本的主张是“万法唯识”,认定世间一切物质存在与精神现象,从本质上说都不自足,都是心识的变现。这一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列宁集中批判过的贝克莱的“世界是我的感觉”。
  唯识学把“识”或心识,由低到高分作三个层次八个方面。八识心田中,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待境而动,所得尽是一些唯识学称之为“现量”的倏生倏灭的直接感觉。由于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待境而动,对象性特别强,因而所得的“现量”知识,都具有倏生倏灭的“遍计执”性。第六识唤作意识,“意”,就是作念思量。唤作意识的第六识,能综合前五识所得之感觉,进行推理。故而它能超越前五识,给人以“比量”知识。所谓“比量”知识,就是用名言概念推理而得的知识。按佛家立场,第六识意识的活动,仍然有很大局限。第六识意识总是“唯外门转”,仅仅停滞在了别外境上,所得的“比量”知识,因而具有待外而足的“依他起”性,同样肤浅而虚幻。八识心田中,第七识末那识,地位很特殊。“末那”是梵音的直译。梵音“末那”,也有“意”即“思量”的意思。不过,中土宁可笨拙地音译,拒绝义译。是因为第七识的“思量”,是“恒审思量”,和第六识意识的“推理思量”有个本质区别。第六识的综合推理,是“唯外门转”,仅仅停滞于了别外境,不自反省。第七识的“恒审思量”,是“内外门转”,即不止了别外境,还在“内门转”,批判性地“思量”前六识以及前六识之所得。因而,“恒审思量”的第七识,能了别世界的本质,不是前五识感觉中呈现出来的模样:“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也不是第六识“比量”推理给出的认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从而为破除邪执、通向“真如”提供了方便——“真如”是佛家对他们要体证的“最高真实”“终极真理”的称谓。第七识末那识虽然能了别“真如”即世界的本质不是前五识直观感受到、第六识推理思量出的那个模样,但它自身还不能体证真如,即还不能了别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第七识之所得,仍属“非量”——不如实的思量判断。唯识学把第八识阿赖耶识,称作八识心田中的“心体”“心王”。“体”是“本体”,即本根本原;“王”是“帝王”,即最高统帅。称阿赖耶识为“心体”,是因为依唯识学,第八识阿赖耶识中储存着前七识的“种子”,有它,才可能有前七识的活动。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前七识之“本体”,前七识的活动,是第八识阿赖耶识遇缘而显现出的“现行”之用。“现行”是与“种子”相对应的佛学概念。“现”谓显现,“行”谓活动——主要指前七识的现前活动。种子潜藏,现行发显。称阿赖耶识为“心王”,是因为第八识不仅能“证自证”,反省自身,体证真如,而且还能像贤君圣王一样,正确统率前七识,透析前七识认识之妄,“转识成智”,把前七识所得之“现量”“比量”“非量”,转化成“真现量”“真比量”,使之成为体征真如的借助。因而第八识之所得,才具有“圆成实”性。由于此派主张“识有境无”,故而佛教史称之为“有宗”,以区别于大乘佛教中主张“诸法性空”的“空宗”。
  唯识古学,南北朝时由菩提流支等西来和尚译介到中土,但其间有一系列问题隐而待明、微而难化,难以满足中土人士求法之心。唐贞观年间,玄奘西行求法,从古印度戒贤处得唯识今学真传。归国后集中弘扬,创法相唯识宗。一时法席甚盛,东传高丽、日本。由于唯识学结构复杂、事数繁多、逻辑严密,宗风与正在兴起的务求简易的禅宗正好相反。故而法相唯识宗再传至窥基①,窥基著述宏丰,尚能光大门楣。窥基之后,传承迅速式微。不过,由于法相唯识宗特别关心佛法认识论,而认识论又是中国本土思想中的薄弱部分,故而,中土思想界、佛学界对法相唯识之学感兴趣者,历代不绝其人。“清初三大家”里的王夫之,就对唯识学深感兴趣,著有《相宗络索》。20世纪初,太虚、欧阳竞无、唐大圆等,以支那内学院、武昌佛学院为依托,发愿复兴唯识学。吕潋曾任支那内学院教习、教务长、院长。
  ……
展开
目录
前言
《庄子》六讲
引言
第一讲 《庄子》一书诡恢的陈述方式
第一节 《庄子》是一部旷世奇书
第二节 “南方”与“北方”
第三节 “巧于比类而善于滑稽”:特殊的思想陈述方式
第四节 《庄子》言说风格与“巧于比类而善于滑稽”

第二讲 《庄子》一书超迈的精神追求
第一节 《庄子》与”六艺“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象
第二节 《庄子》一书超迈的精神追求

第三讲 《庄子》进入中国士夫心灵世界的曲折过程
第一节 战国时代的时代风气与《庄子》对时代风气的疏离
第二节 “贵尚黄老”氛围中的《庄子》
第三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士夫对《庄子》的发现

第四讲 《庄子》与中国士夫心态史上的精神转换
第一节 “独尊儒术”与士夫挫折感的萌生
第二节 在挫折中士夫与《庄子》蓦然相逢
第三节 细读仲长统《述志诗》
第四节 《述志诗》反映出的士夫心态

第五讲 《庄子》一书的形式结构与思想结构
第一节 《庄子》的“古本”与现本
第二节 古本《庄子》的大致面貌
第三节 《庄子》篇分“内”“外”的形式结构
第四节 《庄子》形式结构中所蕴含的思想结构信息
第五节 《庄子》形式结构与思想结构之间的关联

第六讲 《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道德”及老、庄在“申道德”时表现出的异同
第二节 “重玄”及老、庄在“述重玄”时表现出的异同
第三节 “无为”及老、庄在“畅无为”时表现出的异同
第四节 “化”“自化”“独化”及老、庄在“明化”上表现出的异同

结语
《肇论》四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