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是由25%的干物质(溶质)和75%的水(溶剂)构成的。据说,大脑组织的8.5%是水。化学有一套成熟的科学指标体系,也是一套包罗广泛的知识体系,我们用化学方法探讨人体的运转机制和体内溶质的结构时,当然会以化学知识为前提。
因此,我们会假定溶解结构是个反应调节器,调节着人体的所有功能。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旧模式来研究一下人体,假定人体的水分仅仅是一种溶剂,一种填充空间的材料,一种运输工具。这种观念与用试管做化学实验没有什么不同,我们没有赋予溶剂别的功能。人类有了系统的知识后,通过教育一代代的传递承袭,我们的现代医学认识就源自这里。我们把溶质视为调节器,把水视为溶剂和体内的运输工具,仅此而已。今天,我们甚至还会把人体视为一支大“试管”,装满了各种不同性质的固体物质,水只不过是无足轻重的“填充材料”。
在科学中,人们认为只有溶质(也就是溶于血液的物质,或血液携带的物质和血液中的血清)才能调节人体的各种活动,调节人体对水分(溶剂)的吸纳。人们普遍认为,人体能自动调节水分的配置。水无处不在,不花钱就能得到,身体决不会亏待自己,一缺水就会补足。
有了这样的错误认识,人们在进行应用医学研究时全都盯着一个方向:找到致病的“特殊”物质。因此,只要医生怀疑患者有什么异常或波动,在没有提出清晰、明确的治疗办法前,先用化验来查找病因。因此,除了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外,所有治疗方法都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症状,却治标不治本。一般来说,高血压是治不好的,一个人只要得了高血压,终生都得服药;哮喘病也是治不好的,一旦得了哮喘病,吸入剂就得形影不离;消化道溃疡是不能根治的,病人必须随时携带抗酸剂;过敏症是治不好的,必须依赖药物控制;关节炎是治不好的,病人迟早会成为跛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由于对水有这样一种根本性的认识,人们普遍认为“口干”是身体缺水的表现,进而推断,只要“口不干”,就说明人体内水分充足,运行良好。从医学上讲,这是十分荒谬的,足以使人误入歧途。人们为治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找不到一劳永逸的防治办法。
我曾经对3000多名消化道溃疡患者做过临床观察,只用水治病,并将结果公之于众。在整个医学界我第一个发现,这种“经典疾病”对水——做出了反应。从临床角度看,这种现象与饥渴症很相似。在同样的外部环境和临床条件下,水对别的“疾病”好像也起作用。大量研究证实了我的临床观察。
……
展开
——狄克·格里高利
这本书简明易懂,是本好书,我认为应该把它作为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必读书。这将防止许多疾病和痛苦,却并不需要额外的成本。
——西顿·沙 (医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圣哈辛托门诊部)
如果我们不是吃止痛片和其他药物,而是喝很多很多普通的自来水,我们就会发现:不仅是疼痛,甚至是疾病本身都会永远消失。
——英国伦敦《独立报》
事情的起因是:一天深夜,一位病人溃疡疼痛难忍,医生给他喝了500毫升的水,病人的疼痛就减轻了,最后完全消失了。医生对此印象深刻,他开出的处方是让病人每天饮水六次,每次两杯,这个处方“临床”治愈了溃疡病的袭击。
——《纽约时报》之《科学观察》
他成功地治疗了过敏症、心绞痛、哮喘、关节炎、头痛、高血压、溃疡以及另外多种疾病,用的是十分简单的解决方法——喝水。
——澳大利亚《连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