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筑梦:传承“农金精神”系列故事》:
一位农信老兵的红色岁月
讲述人 杜洪诰 记录人 张海霞
聆听红色故事,回忆峥嵘岁月。为保存珍贵的党史资源,2018年6月5日上午,青州农商银行“农金记忆抢救小组”来到青州市邵庄镇董庄村,对曾在农信工作过的93岁抗美援朝老兵、老党员、老前辈杜洪诰开展红色记忆“抢救式”挖掘采录、存档、宣传工作,以期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
杜洪诰,男,1926年1月生,山东省青州市邵庄镇董庄村人。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10月1日加人中国共产党,1955年回国,同年加入农信大家庭。
“战壕里不透气,几十号人都挤在里面,缺氧,憋得慌啊……一排先攻,二排守着,死也要拿下来!我不怕死,我们都不怕死!”
“朝鲜的3月下雪,背了背包、穿着棉裤过河,还有很多女战士,大家都互相帮助……”
“战后清理战场,姓徐的那个战友,胶东人,踩了余雷,腿被炸没了,现在被葬在烈士陵园里。”
在一间老屋里,93岁的杜老略显吃力地断断续续地回忆朝鲜战场上的场景,用平稳又略带沙哑的声音向青州农商银行“农金记忆抢救小组”陈述着一生的过往,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华彩的渲染,沧桑的岁月和历史的厚重已然在这间铺满灰砖的屋子里回响,所有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对这位为祖国和人民拼过命的民族英雄肃然起敬。
“1955年3月,他回来了。”坐在一旁的老伴徐继英老人补充道。作为一名妻子,她把他从回忆里拉回来。就像63年前一样,一名军嫂四年生死未卜的等待,用一种“只要活着”的希冀把他期盼回来……她清晰地记得那是1955年的3月。
活着的战士,肩上终于挂满了军功章,荣归故里。
也是1955年的3月,这位不喜宣扬的革命战士转战“第二战场”,默默无闻地加入了农信大家庭。与其说是加入者,不如说是农信的成立者和建设者。没有房子、没有桌子也没有椅子,那就用自己家的房子,“找来了一张老桌子和一把破椅子”,杜老沙哑地补充道。这便是他为农信默默付出半生有余的开始,秉承了军人的公正无私和浩然正气,一生奉献,奉献一生。
93岁的杜洪诰岁至期颐,沟通起来已是非常吃力。青州农商银行抢救红色记忆重大工程第四期专访在其84岁的老伴徐继英老人的补充中继续进行下去……
“那个时候真的是不容易啊,一个月5块钱的工资,家里6个孩子等着吃饭,也不能不干这个工作,这个不干那个不干,谁干?还是得干啊。”
脚踏艰辛,排除万难,向杜老、向所有开创未来的老农信人致敬。
“那一年俺那个二闺女刚生下不久,还得顾着其他的孩子,晚上10点多了他还没回来,为啥?原来他在路上捡了2块钱,就在那路边守着,一直等着人家去找……到现在人家说起来也是对他充满感激。”
“还有一次明君家失了火,黑烟呼呼地往外冒,没有人敢进去,他就冲进去了,把明君奶奶给从火里抱了出来,公社里的人都在夸奖他。”
“还有马台村的冯德奎,病得很厉害,眼看就不行了,也是他二话没说就贷款给他了,救命的钱啊,到现在人家也是很感激。”
“他也遭了很多罪。当时信用社开大会,人家看他穿了个棉袄都夸我手艺好呢,为啥?一个棉袄做了四遍,夏天的片子冬天给他做成棉袄,到了夏天就再拆开,就是越做越小,它就贴身了,人家不都看着合身哩……”
“那个时候晚上对账,有一次多了一分钱,俺闺女就让他快拿出来吧。他说,不行!对不出来坚决不睡觉。”
徐继英老人的口述中,饱含着生活的种种艰难、对丈夫的些许抱怨,更多的是为她守候了一辈子的老伴感到骄傲和自豪。
“不用说公家的钱啊,就是公家的东西,也是一点都不要,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俺老辈里就传下来的规矩,多么穷也不能贪污公家一分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