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现代学术概论
0.00     定价 ¥ 580.00
贵州孔学堂图书馆
  • ISBN:
    9787010265407
  • 作      者:
    吴汉全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吴汉全,男,1964年生,法学博士,二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首席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333”工程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研究》带头人,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一般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省教育厅重大项目、高校科研项目10多项。在《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概论(1919-1949)》(3卷本)、《高一涵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研究》、《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国当代社会史》(第2卷)等10多部。研究成果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现代学术概论》一书,研究并叙述1919年至1949年间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进程及其主要成果,内容涵盖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民俗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美学、宗教学、伦理学等15个学科。该著是学术界第一部比较系统地梳理中国现代学术史的学术专著,力图为构建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本土化的思想资源及有益的学术借鉴。
展开
目录
第一卷
导论
一、对中国现代学术的总体性认知
二、中国现代学术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三、中国现代学术演进的显著特点
第一章 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主要代表
二、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评论与融汇
(一)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二)后五四时期传播西方哲学的主要代表
(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西方哲学的高度关注
三、中国现代新儒学体系的构建与衍化
(一)梁启超的儒家哲学观
(二)张君励的人生观及其“新哲学”
(三)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论
(四)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五)冯友兰的新理学
(六)贺麟的新心学
(七)唐君毅的儒学精神论
四、其他一些重要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研究
(一)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二)朱谦之的《文化哲学》(1935年)
(三)张东苏的知识论哲学体系
(四)金岳霖的新实在论哲学
第二章 史学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1919-1927年)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1927-1937年)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初步成熟(1937-1949年)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特点
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及其终结
(一)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兴盛(1919-1927年)
(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衰落(1927-1937年)
(三)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终结(1937-1949年)
(四)现代中国代表性的资产阶级史学家
(五)两个“中国史学会”并存局面
三、现代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进程
(一)20世纪20年代历史学科学化的起步
(二)20世纪30年代历史学科学化的进展
(三)20世纪40年代历史学科学化的完成
四、中国现代历史学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现代史学发展中涌现出大批杰出历史学家
(二)中国现代史学由进化论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转型
(三)中国现代史学研究中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中国现代史学演进中呈现出科学化、本土化的进路
(五)中国现代史学有着社会史研究的目标趋向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贵州孔学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