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读写指要
0.00     定价 ¥ 49.00
贵州孔学堂图书馆
  • ISBN:
    9787532172351
  • 作      者:
    朱光潜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
  朱光潜谈古典
  引导年轻的读者,习得阅读的方法和途径
  全书文字行云流水,自在极了。他像谈话似的,一层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去。他这里给你一个比喻,那里给你来一段故事,有时正经,有时诙谐;你不知不觉地跟着他走,不知不觉地“到了家”。
  ——朱自清
  给理论作详悉的疏解,得有深入的学力;把语言说得亲切有味,有见地而不是成见,有取舍而不流于固执,得有开阔的襟怀。
  孟实先生这些文字是深入的学力跟开阔的襟怀交织而成的。
  ——叶绍钧序《我与文学及其他》

展开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展开
内容介绍

《读写指要》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新出朱光潜先生文章选集(共三卷)之二,与青年人谈如何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全书分为四部分:“方法与途径”,讲古典入门应该读哪些书,精读与选读;“风格与特征”谈诗,“阅读与欣赏”则就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进行深入解析导读,“附录:练习与写作”,以自己的经验,教年轻人如何运思写作。本书的编选,意在引导年轻的读者,习得阅读的方法和途径,但最终,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读书好比探险,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成长的某个阶段,是不是每个人都特别盼望有一本书,告诉自己应该遵循的诸多常识,帮着解决遇到的各种人生问题?如果喜欢阅读,是不是更盼望这样一本书出现,告诉自己哪些是读书的坦途,哪些又是弯路,走上了弯路又如何校正?在盼望的同时,是不是心里也暗暗打鼓,希望写这本书的是醇厚诚恳的过来人,愿意跟初学者或刚入门者交流,告诉我们他经摸索而来的切实经验,而不是浮泛浅薄者的立异为高、大言炎炎?
  如果真有这样的困惑,或许不妨试着读读朱光潜。
  从年轻时提笔作文开始,为青年人写作就一直是朱光潜的主要目标。不用说后来结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谈修养》《谈美书简》,原本就以青年人为言说对象;即便《我与文学及其他》《谈文学》两本书并没有直接标明,从内容看也毫无疑问是写给青年人看的;另外,收入《朱光潜全集》的很多散篇,也能看出作者心目中的读者还是青年人。自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而立前后,到写《谈美书简》的耄耋之年,朱光潜一直存着跟青年人交流、与青年人谈天的念头,这念头至老不衰,可以说一以贯之。就像夏丏尊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当年出版时的序里说的:“作者曾在国内担任中等教师有年,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作者实是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志士。”
  一个人有为青年的念头和行动,同时具备为青年写作的能力吗?
  朱自清在《文艺心理学》的序里提到,虽然朱光潜写这本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功夫谨严切实,读者看书时却觉得“不露一些费力的痕迹”:“全书文字行云流水,自在极了。他像谈话似的,一层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去。他这里给你一个比喻,那里给你来一段故事,有时正经,有时诙谐;你不知不觉地跟着他走,不知不觉地‘到了家’……这种‘能近取譬’、‘深入浅出’的本领是孟实先生(按:朱光潜字孟实)的特长……他让你念这部书只觉得他是你自己的朋友,不是长面孔的教师,宽袍大袖的学者,也不是海角天涯的外国人。”
  在《我与文学及其他》的序里,叶圣陶也说:“给理论作详悉的疏解,得有深入的学力;把语言说得亲切有味,有见地而不是成见,有取舍而不流于固执,得有开阔的襟怀。孟实先生这些文字是深入的学力跟开阔的襟怀交织而成的……我们读这个集子,宛如跟孟实先生促膝而坐,听他娓娓清谈;他谈怎样跟文学打过交道,一些甘苦,一些心得,一些愉悦,都无拘无束的倾吐出来。他并不教训我们,我们也没有义务受他的教训。可是,不知不觉间,我们让他薰染了,至少对文学见得深广了。”
  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三位先生都是朱光潜的老朋友,熟知他的为人,各自做人做事又皆老成,绝少虚浮之语,我们大概可以确信朱光潜深厚的学养,清晰踏实的文风,以及他对读者的亲切友善。这些方面,不只是老友们如此认为,朱光潜也有明确的认识:“我写说理文很容易,有理我都可以说得出,很难说的理我能用很浅的话说出来。”同时发展为自觉的追求:“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藉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
  信任这心念与能力,朱光潜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阅读经验呢?
  虽然青年时期一个人往往最有空闲,却常常觉得并没有时间去读书,好像有无量的事情等着去做对吧?“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所以是否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如果不克服一点阻力养成“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寄托你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这个正常的嗜好不管是不是读书,都越早养成越好:“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假如你在中学时代(按:可指青年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边要难十倍。”
  读书固然是好习惯,但读书多却未必是好事:“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戒绝耳食肤受,一个人读书要有“为己”之心:“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可是读书精不等于知识窄,尤其是在学术分工越来越细的现在:“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以专门为借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学问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要博学而守约,读书就需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照这样看下来,多系统岂不是跟精读有些矛盾?
  没错,尽管前面引用的只是这本编选的书的前两篇,已经无可避免地遇到了矛盾。或许,这就是我们编选这本书的愿望之一—通过阅读,我们不得不意识到,无论是在最高明的头脑之间,还是一个杰出者的所有主张之间,都会被彼此的分歧,甚至是自我之间的分歧所占据。无论是谁给了我们阅读的方法或途径,最终仍需要自己费心力去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力气去搜求……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整本书读下来,我们或许会发现,这一系列的文章,甚至都是围绕着矛盾,或者说围绕着制造矛盾展开的—精读与泛读的矛盾,选本与全集的矛盾,文学与语文的矛盾,文言与白话的矛盾,读与写的矛盾,诗歌隐与显、难与易、严肃与幽默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容易解决,作者也提供了解决方案;有的不易解决,作者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经验;有的万难解决,作者只是给出了某种提示。可能需要说明的是,对一个愿意并且能够深入阅读的人来说,矛盾不是往前的路障,反而是向上的动力。或许,循着作者提供的“方法与途径”,慢慢熟悉读物的“风格与特征”,能够“阅读与欣赏”具体作品,我们就有了解决甚至进入矛盾的可能—这也是我们编选本书的愿望之一。
  大概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本主体关于阅读的书,附录了“练习与写作”,这本书的书名叫做《读写指要》。相比阅读,写作是一件更费精力,也容易让人觉得枯燥的事,人们往往“阅读愈多,对于写作就愈懒”。但一个准备在阅读上走得足够远的人,却又往往离不开写作:“你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对于旁人的作品就难免有几分隔靴搔痒。很显着的美丑或许不难看出,而于作者苦心经营处和灵机焕发处,微言妙趣大则源于性情学问的融会,小则见于一字一句的选择与安排,你如果不曾身历其境,便难免忽略过去。”不妨说,写作原本就是特殊的阅读,阅读更是写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万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对每个打开它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崭新的书。
  陈祳
  ……
展开
目录

方法与途径

谈读书(一)

谈读书(二)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研究文学的途径

研究诗歌的方法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怎样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谈文学选本

就部颁《大学国文选目》论大学国文教材

新诗从旧诗能学习得些什么

读经与做古文

文学与语文(上)

文学与语文(中)

文学与语文(下)

 

风格与特征

谈对话体

谈书牍

空中楼阁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诗的隐与显

谈晦涩

诗的难与易

诗的严肃与幽默

诗的意象与情趣

诗的格律

诗的无限

 

阅读与欣赏

《楚辞》和游仙诗

涉江采芙蓉

迢迢牵牛星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陶渊明

谈李白诗三首

读李义山的《锦瑟》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

王静安的《浣溪沙》

 

附录:练习与写作

谈作文

写作练习

作文与运思

选择与安排

咬文嚼字 

散文的声音节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贵州孔学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