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
华中抗日游击战争的初步展开在长江以北,为发展津浦铁路沿线的抗日游击战争,早在新四军第4支队组建初期,中共中央即先后派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向该支队领导人高敬亭等传达了东进抗日、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发展人民抗日力量的战略方针。
1938年4月,新四军第4支队在舒城、桐县、庐江、无为地区相继展开。5月12日,该支队第9团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初战告捷,毙伤日军20余人。徐州失守后,国民党军队继续撤退,津浦沿线之主要城市纷纷沦陷。为迅速开展豫、皖、苏、鲁四省游击战争,坚持华中长期抗战,中共中央及时提出,共产党、新四军的中心任务是,加强对乡村游击战争的领导,创造许多游击根据地。在目前情况下,我们活动的中心是敌人统治薄弱的或没有敌人的广大乡村;被敌人占领的中心城市的工作应服从于广大乡村的战争。1938年5月2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关于徐州失守后对华中总的指示要求,立刻成立鄂豫皖省委,领导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广大地区的工作。该省委的中心任务,是武装民众与发动游击战争,有计划地建立几个游击队和游击区。新四军第4支队应成为该地区主力部队。河南省委应以津浦线、陇海线、平汉线、浦信公路问之豫东、皖西北和陇海线以南、平汉线以西为两个主要区域。应派遣、动员在武汉等中心城市的大批革命分子、学生、工人等到乡村中去领导和发动抗日游击战争。、为此目的,武汉城市工作受到部分损失是不应顾惜的。
江北新四军各部队依靠人民,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连续取得战斗胜利。第4支队为配合徐州、武汉战役,在安(庆)合(肥)、六(安)合(肥)公路两侧连续伏击日军,破坏日军补给运输线,在武汉失守前的三四个月,先后在桐城附近之范家岗、棋盘岭等地多次打击日军,击毙日军1000余人,毁汽车150余辆。铁铺岭战斗中,新四军一个连与日军白刃格斗,毙其小队长以下29人。新四军在敌后的英勇战斗,有力地打击并牵制了日军的西进,配合并支持了正面战场上保卫武汉的行动。10月,新四军攻克无为、庐江等地,肃清了当地土匪及反动武装,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皖中抗战局面。
11月,第4支队第8团进入淮南路以东地区,并与中共地方组织领导的游击队和东北军挺进团取得联系,初步开展了皖东敌后游击战争。同时,为加强皖东的抗日力量,开辟皖东根据地,张云逸率新四军军部特务营过江到达无为地区。根据军部决定,将当地中共组织领导的一部分游击队和人民自卫军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以孙仲德为司令员,黄岩为政治委员,担负皖中的抗战任务;以第8团和东北军挺进团担负开辟皖东的任务。
在黄淮流域,当地共产党组织积极领导沦陷区和黄泛区人民走上抗日武装自卫的道路。当时在豫东的抗日武装主要有由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领导的第一战区自卫军第7路,约1500余人,以及由原豫西特委书记吴芝圃领导的豫东(睢县、杞县、太康地区)游击第三支队,约2000人。1938年7月,河南省委派萧望东率先遣大队百余人,由竹沟出发,进入豫东地区,配合第3支队,开展游击战争,加强对豫东的领导。9月,开封等豫东主要城市相继沦陷。周恩来、叶剑英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将重心转向豫东,创造苏鲁皖边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与八路军冀鲁豫部队打通联系。毛泽东亦令彭雪枫向豫东发展。为此,9月27日,在河南竹沟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河南省委决定,先期出发的萧望东支队和吴芝圃的第3支队编入新四军游击支队。9月30日,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300多人向豫东进发。同年年底,鄂豫皖省委成立。
游击支队由竹沟出发东进,10月上旬,在华西与第3支队及先遣支队会师,并对部队进行整编,游击支队辖3个大队,共1020人。10下旬,游击支队东渡黄河,进入鹿邑境内。10月27日,在淮阳窦楼首战告捷,歼灭日军少尉以下10余人。11月,当地军民粉碎了日伪军2000余人的“扫荡”。11月20日,新四军游击支队通过日军封锁线,再次进入睢县、杞县、太康地区。同时,根据豫东、皖北平原地区的特点,游击支队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积极打击日军,消灭投降卖国、残害人民的伪军、土匪和反动游杂势力,以安定社会秩序,扩大共产党、新四军的政治影响,并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建立了一定的统一战线关系,基本打开了豫东抗战局面。
新四军成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徐州、武汉等战役,驰骋大江南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大小战斗200多次,消灭日伪军约2000人。同时,新四军不断加强人民军队自身建设,提高军政素质,与广大人民群众结合,深人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人民革命抗日力量,为坚持华中的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