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人的家国记忆
0.00     定价 ¥ 28.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8010382
  • 作      者:
    《小康》杂志社编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小康中国故事·中国人的家国记忆》卖点:
  1.权威媒体《小康》主编,最有深度的报道,最权威的解密。
  2.国宝南迁、张作霖家族变迁、陈其美家族命运、白马诗社、齐邦媛从东北到台湾……众多的人物,众多历史事件,一一揭示。
  3.著名学者钱文忠作序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小康》杂志社,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隶属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社,为中央级政经类新闻期刊,被中宣部列入重点新闻类刊物,也是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指定的入会阅读刊物。杂志以提供国内重要政经新闻为主,注重民生问题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报告,旨在从民生观察角度解析中国发展的进程。《小康》以“影响一个民族与时代”为己任,服务于中国的和谐与发展。
展开
内容介绍
  《小康中国故事·中国人的家国记忆》所载的基本上是20世纪的人和事,这些文章的亲历者,见证历史、还原真相、订正谬误。在他们的口中,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系于身。
  本书有一定的揭秘性质,内容涉及国宝南迁,白马诗社在纽约,陈立夫家族命运,齐邦媛从东北到台湾的历程,张作霖家族变迁等故事。
展开
精彩书摘
  国宝南迁的记忆与乡愁
  60年前,护送国宝的人们茫然踏上海峡对岸的土地。如今,两岸国宝隔海对望,而身居异乡的守护者们却带着浓郁的乡愁渐行渐远。文/金依莎
  喜欢书画文物的人,大多知道北京故宫有个“三希堂”,它曾是乾隆皇帝的书房。能诗词、擅书法的乾隆素来喜欢在全国各地寻觅历代书法大家的名帖,在乾隆十一年他找到了让他叹为观止的3样宝贝——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侄子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墨宝,被乾隆皇帝珍藏于“三希堂”内,闲时便拿来把玩。
  然而,乾隆皇帝不会想到,他珍爱的三件宝贝会在日后的百年命运多舛,如今更是天各一方——王献之的《中秋贴》、王珣的《伯远帖》几经辗转回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现收藏于台湾台北“故宫”。“三希聚首”,成了文人墨客们多年来不能圆的一个梦。
  而今,时光流转至2010年,“三希聚首”的梦想似乎有了实现的可能。北京故宫及台北“故宫”共同选取了7幅国宝级书画珍藏,将其以高科技手段进行复制,并将它们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一起展出,展览的主题为“同根的文明两岸故宫藏珍合璧”。而挑选出的7幅书画中就包括历经磨难、分存两岸的“三希帖”。
  除“三希”外,这次“合璧”亮相的还有: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和现藏台北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二者复制品将以“双清汇流”为主题同期推出。
  除“三希聚首”“双清汇流”外,“珠椟合璧”也是此次“合璧”展览的一个主题。“珠椟合璧”意指《怀素自叙帖》的前世今生:当年因日军侵略,北平故宫文物管理人员恐藏品《怀素自叙帖》遭到破坏,因而将帖册转移,但珍稀木材制作的椟匣却被留下。孰料“珠椟”一别竟至60载,《怀素自叙帖》现藏台北,椟匣藏于北京故宫。此次亮相世博的展品,是将依原版制作的帖册置于依原样制作的椟匣中。
  2010年1月21日,三大主题下的“合璧”展览在北京举行了首发仪式。会上,有位老人目泛泪光,他就是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庄严之子,来自台湾的庄灵先生。作为几十年前“故宫国宝南迁”的亲历者,如今看到“三希聚首”“双清合流”“珠椟合璧”,庄灵心底所珍藏的,追随南迁文物一起播迁长大辗转飘零的记忆,也随之被开启。
  宣统出宫他入宫
  庄灵与国宝的缘分缘于他的父亲庄严。1924年,从北大哲学系毕业的庄严,进入刚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 参与清点清宫文物。
  1925年,“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庄严从此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
  1931年,“九一八”爆发,战火离文化中心北平(北京)只有200多公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提出要抢运国宝,但却引起各方争议。国民党元老张继主张迁往西安,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主张转至上海,而北平百姓则公开表示将武力阻止文物南迁。
  1933年,日军进入山海关,局势日益险恶,当年担任代理行政院长的宋子文当即指示文物暂迁上海租界,并作出“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的承诺。于是,故宫工作人员开始挑选文物,装箱放置,而庄严在当时即参加了各种不同文物的装箱工作。
  在北平市长周大文的协助下,第一批故宫装箱文物于1933年2月5日连夜运出午门装上火车。2月6日清晨,两列火车从北平西站出发,开往浦口。18节车厢上装着长三尺,宽、高各一尺半,贴满封条的2 000余口木箱。木箱里除故宫的珍贵文献、书画、档案珍本外,还包括全套文渊阁《四库全书》。列车开启,沿途有各地方军队保护,车顶四周架机关枪,车厢内遍布持枪宪警。此外还有张学良的马队随车护卫。
  此后,迁出文物在上海保存4年,其间曾挑选80箱精华前往英国举办“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轰动一时。而庄严正是护送这80箱文物前往伦敦的工作人员之一。
  战火之下,国宝有灵
  当年,刚刚从伦敦载誉归来的国宝,一到上海,就面临着再次流离的局面,铁箱还没撤去,战火已烧至上海,于是,这80箱文物再次踏上迁徙之路,从此后辗转至汉口、湖南、贵州、四川,最后到达重庆。
  而除那80箱外的其他迁出国宝,则分中路与北路进行转移。中路运宝队伍从南京转至汉口、宜昌、重庆、宜宾,最终到达乐山;北路则取道中原,历经徐州、郑州、西安、宝鸡、汉中、峨眉到达重庆。
  “我们一家保护的正是那80箱文物。”庄灵说,“当时每到一地都可谓千难万险。我还记得在去四川的路上,走川黔公路过乌江桥时,下面是湍急的河流,中间是竹子与木板钉起来的桥,过桥时所有的人都要下车,让车慢慢开过去,我们跟在后面,小心翼翼地走过去。”
  除了路上的颠簸,战火也紧紧追赶着护宝人。在湖南时,护运人员本想将这一批国宝暂时存放在岳麓山湖南大学图书馆,但之后觉得战局不妙,于是马上迁走。仅过半个月,日军轰炸湖南,图书馆夷为平地。“事后大家都说,国宝有灵。”庄灵感叹。
  1938年,为避开湘西土匪,护运80箱文物的队伍绕道广西,来到贵州贵阳,后又在安顺县城南门外的崇山峻岭中找到一个溶洞——华严洞,成立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
  安顺生活的6年,让庄灵印象深刻。“那时的日子可以说是吃不饱、穿不好。条件虽然艰苦,但我的童年并不灰色。我还记得当时有一连的军队保卫这些国宝,一大早军队就会出操,唱《大刀进行曲》。天气好的时候,爸爸他们会把国宝的箱子打开,晾晒古画、书法作品,我们几个孩子就蹲在旁边看。”
  离开贵州后,庄灵和父辈们一行到了四川巴县,在那里生活一样艰苦,“那时我每天都要和哥哥们一起出去挖竹笋,自己养鸡种菜,吃的是一种被我们戏称为‘八宝饭’的米饭,就是糙米里掺有石子、谷壳、虫子等很多杂物。穿的也一样,我们身上的衣服都是补丁,破破烂烂。最为困难的是那里没有学校,爸爸妈妈只好在家里教我们四兄弟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庄灵记得父亲会带他们做一些游戏,例如“名画接龙”——庄家兄弟们一个人说年代,一个人说作者,一个人接画名,一个个接下去,接不下去就算输。就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间渗入他们的生命。
  一生只做一桩事,浑忘喜怒哀乐
  1945年8月,日本接受同盟国《波茨坦宣言》,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年秋天,故宫博物院重庆总办事处表示,所有疏散后方之文物,将迁回南京。1947年,庄灵一家以及其他护宝同仁,连同迁出文物辗转回到南京。
  但那些迁出的国宝并未结束颠沛流离的命运。1948年9月,辽沈战役爆发,南京动荡不安。11月故宫常务理事集议,决定选择文物精品迁运台湾。1948年12月22日,国民党海军登陆舰“中鼎号”装载着712箱精心挑选的文物起航驶向台湾。庄灵记得,他和哥哥们随同双亲及另外三位故宫同仁,都以押运员的名义登上船。经过多天的海上颠簸,“中鼎号”终于到达了基隆港。
  庄灵一家押运到台的文物,只是迁台国宝的第一批。从1948年12月22日“中鼎号”的起航算起,到1949年12月9日新津机场国民党最后一班飞机起飞之时为止,运到台湾的国宝共有5 560箱,这还不包括张大千62幅敦煌临摹壁画和16幅私藏古画。此外,抗战胜利后,日本归还的珍贵文物109箱也运到了台湾。
  故宫文物到台后,先暂放在杨梅火车站旁的仓库,接着又迁运至台中糖厂仓库寄存,后来长置在雾峰北沟的专用库房,一直到1965年台北外双溪“故宫”新馆落成,迁台国宝才有了安稳之所。
  在迁往台北“故宫”新馆前,运台文物曾在1961年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巡回展览。大概是看到一直守护的中华瑰宝终有绽放异彩的机会,庄灵记得文物赴美展出那年,父亲的心情似乎特别好,春天来临的时候,他甚至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典故,在北沟的一条小溪旁,举行了一次曲水流觞的聚会。朋友们应邀而来,在草地上席地而坐,盛着绍兴黄酒的酒杯沿着溪水流过客人们的身旁,漂到谁的身边谁就喝酒吟诗。
  在庄灵心中,父亲庄严不仅是位考古学家,更是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他最欣赏故宫所藏宋代大画家董源绘声绘色的巨幅立轴‘洞天山堂图’,于是,便把居所命名为‘洞天山堂’,从雾峰时代一直沿用到台北外双溪。他身上的那种文化味道,我们都没有了。”
  庄灵至今仍记得,长大后有次听大哥说,国宝去台湾前,当时的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也是庄严的恩师、考古学家马衡曾写信劝庄严留在大陆,“但爸爸左思右想,还是决定护送宝物。从此,师生音讯不通,再也没有联系过”。
  或许,像庄严这样和古物待在一起太久的人,是没有多少私念的,想的只是将它们保存下去,传之后代。当年押宝到台的那些专家,最大的心愿是将这些古物重新放回北平(北京)故宫,只是国宝没有回到故里,他们亦如此。台北故宫第一任院长蒋复骢为自己写下的人生结语,或可代表所有迁台国宝守护者的心境:“碌碌无能,一生只做一桩事,尝尽酸甜苦辣;劳劳不惜,终岁难偷半日闲,浑忘喜怒哀乐。”
  曾有人问庄灵,一生护宝的父亲生前可有后悔。“后悔?没有吧,我没听他说过。只是在李登辉、陈水扁去‘中国化’时,我听有故宫老同仁说:早知如此,我们当初何必那么辛苦把国宝运来?但当时,父亲已经过世。”1980年,庄严因肠癌在台北逝世,弥留之际,他最后说的两个字是:北平。
  与“三希帖”的前定之缘
  回顾父亲与故宫文物关系紧密的一生,庄灵觉得父亲最为遗憾的,便是有生之年未能看到“三希帖”聚首。因为,庄严与“三希帖”似乎有种前定的缘分。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的军队兵临紫禁城,紫禁城陷入了一片慌乱,为了填补财政上的窟窿,敬懿老太妃偷偷把《中秋帖》和《伯远帖》带出皇宫,卖给了一家小古玩店,然后,这两帖被大收藏家郭葆昌购得并珍藏。
  1935年冬天,郭葆昌邀请庄严等文物专家到北京秦老胡同中的府邸一叙。席间,郭葆昌让自己的儿子郭昭俊拿出宝物,一亮,在场的几位都吃了一惊,《中秋帖》与《伯远帖》真迹!郭葆昌看出在场人的兴奋,当场宣布,将在去世之后将二帖无偿献给故宫博物院。
  1950年,庄严已身在台湾。此时,郭昭俊带着“二希”来到台湾希望能完成父亲的遗愿,以“半卖半送”的方式捐献,无奈当时的台湾当局无款可拨,失望的他只好去了香港,由于生活窘迫,郭昭俊将“二希”抵押给了英国汇丰银行。后来,郑振铎了解到这个消息,周恩来亲自作了回购的批示,11月,王冶秋、马衡、徐鸿宝三位专家亲赴香港鉴定真伪后,用48万港币将这两帖国宝购回。
  而另一幅《快雪时晴帖》又是怎样飘落到台湾的呢?也是在冯玉祥的军队兵临紫禁城的时候,溥仪暗中派人把《快雪时晴帖》装入行囊,将要出宫时,被守城卫士搜出,守城卫士将此帖送交给当时庄严任职的“清室善后委员会”。“清室善后委员会”把它当作头号宝贝严密保护,此后便随国宝南迁的队伍,去往台湾。
  “1950年,我父亲并不知道‘两希’已回到大陆,是后来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的,父亲很感慨,写文章说:不知道‘三希’什么时候才可以重新聚首。”而今,“三希”复制品的重聚,或许是对庄严这样一生护宝的人的某种告慰。而分隔两岸的国宝终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团圆”,带给人们的除了兴奋与感动外,还有对未来的想象与期盼。历史在流转中难免会造成缺憾。而时光荏苒中,这一切或可得到修补与复原。
  ……
展开
目录
国宝南迁的记忆与乡愁?1
60年前,护送国宝的人们茫然踏上海峡对岸的土地。如今,两岸国宝隔海对望,而身居异乡的守护者们却带着浓郁的乡愁渐行渐远。
在纽约上空飘散的“五四”遗风?9
白马诗社,这个被忽略的文学群体,某种程度却是“五四”精神在海外的延续,是海外学子家国情怀的寄托。
为毛泽东掌勺年夜饭?18
在“主席家”掌灶22年的程汝明,每年除夕夜不过是多做几个毛泽东爱吃的菜——辣椒、苦瓜、红烧肉,全部不放酱油。那晚,程汝明不用在菜里多加汤水保温,因为吃这顿“团圆饭”时,毛泽东不会像平时边吃边看文件,饭后,他才照例批阅文件,程汝明则和每天一样,把当日菜单处理掉。
他是文豪,也是间谍?26
作家海明威最近被人爆出是个“不合格的双料间谍”。与海明威不同,有几位作
家却能同时蜚声文坛与谍海。
周玉书:站在三代领导人身后?34
在周家客厅里悬挂着三幅被放大的照片,周玉书分别站在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人的身后。无论世事如何动荡,人生如何曲折,这位职业军人总是站得笔直而挺拔,照片背后的故事则映射着这个时代的跌宕起伏。
张一纯追忆父亲张治中与周恩来?44
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于1924年黄埔军校初建时即与周恩来结下深厚友谊,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两人在谈判桌上数次强硬对峙,在桌下把酒言欢。在张治中之子张一纯看来,父亲与“周叔叔”这对亦敌亦友的兄弟,肝胆相照了五十年。
陈立夫家族三代人命运——专访陈其美之孙、陈立夫堂侄陈
泽祯?52
虽在北京经营面包小店,但作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陈家后人,陈泽祯记忆中的三代家事似乎与政治、时代有扯不断的关联。在他看来,辛亥革命元勋、祖父陈其美是个活在很高境界的人;自己是老式国民党党员;“纬国叔”则是“很念旧情的人”。
从东北“巨流河”到台湾“哑口海”——飘零台湾两代人的命运
与悲歌?61
齐邦媛,台湾文坛人称“永远的齐老师”。她讲述的家族两代人命运——从东北流亡到关内、西南,从大陆漂流到台湾,个人的家国之忆、爱国之泪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她说,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记述超越政治成败的人与事。
张作霖家族60年风雨岁月?71
显赫的家世带给张家人的并非荣华富贵的生活,历史飘摇中,他们经历了逃难、隐姓埋名、家族离散、困苦求生,不得不“活在历史中”的苦涩甘辛,唯有张家人冷暖自知。
程默:抢拍到的历史?81
他是鲁迅葬礼唯一的记录者;也曾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侵华日军对重庆野蛮大轰炸的滔天罪行;他曾用相机记录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延安的生活工作场景;也曾亲手拍下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当时已96岁的程默几乎一生与摄影为伴。
黄永松:让“中国结”传遍世界?89
“中国结”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和一位台湾人密不可分,他就是《汉声》杂志的创办者黄永松。40年来,黄永松以《汉声》为“阵地”,建立着“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基因库”。
民族手工艺:在传承与颠覆之间?97
无论是陕西边远山区那些拥有着历经2 200年历史的土织布手艺的村妇,还是老北京胡同里那些为了传承民间手工艺苦心支撑的匠人,面对市场的冲击,他们都透着无奈。老家底儿保障不了生活,手艺活儿融不进市场,这是他们共同面对的尴尬。
再续犹太人“上海方舟”传奇?104
我们依稀知道:上海,曾是纳粹屠刀下数万犹太人生命最后的庇护地。然而,两个民族在战争阴霾下是怎样的患难与共,我们仍知之太少。还好,有亲历者再次为我们谈起曾经的点点滴滴。
日本是祖国,中国是故乡?114
“二战”后,数以千计的日本孤儿被遗弃在中国,对于与苦难纠缠半个多世纪的
他们而言,身份成为他们一生的惶惑。
当灾难来临,我们回到妈妈的故乡?122
60多年后的今天,仍有人不停追问:是什么力量促使方正县人向那些曾经的敌人伸出温暖的手、给他们以生的希望?已有三个孩子却又领养了一个日本遗孤的鲁万富说:“怎么说那也是条命啊!”一句话,便可代替千言万语!
95岁老人的13年跨国诉讼?132
他一次次走上日本法庭,经历过漫长的中国民间对日索赔之路。但直到今天,这场历经13年的跨国诉讼,仍是一桩悬案。
起诉日本:民间对日诉讼举步维艰?141
中国民间对日诉讼自1995年至今,不得不接受一个无奈的处境:比寄希望于胜诉更为现实的是——寻求诉讼过程中的点滴突破。在漫长曲折的诉讼过程中,相当数量的战争受害者离世,他们没有看到赔付,也没有听到道歉。
国宴上的外交风云?150
礼宾工作是外交工作的先头部队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宴则是国宾访问日程中的重头戏。国宴上的互动也因此成为国与国之间增加了解、促进友谊和加强合作的关键点。
激荡五十年:从《红旗》到《求是》?155
1958-2008年,对于中国而言,这是风云激荡的50年。中共中央机关刊也走过了不平凡的50年历程。从《红旗》到《求是》的这50年里,党刊见证了自身的变动与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革与成长,见证了中国的艰难与崛起,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风云的变幻。
法学家小说里的罪与罚?164
年轻时他以公共知识分子自许,这些年他一直在退,退回一个普通高校教授的位置。但他并不悲观,只是改变了表达方式。作为法学家,他最大的爱好是写小说,他的5部犯罪悬疑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法学读本。
演讲前大使馆曾“采访”坦总统?174
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早就盼望着“想见到习总书记”,为保证接待工作的万无一失,总统在许多准备工作上都亲力亲为,在习主席赴坦桑尼亚并发表演讲前,基奎特还对中国大使馆提出的“非洲朋友真正关心什么”的问题进行了书面回答。
陕北“白氏”高官层出之谜?184
从党史的角度来说,陕西的历史主要是陕北的历史,这一点对于理解陕北地区涌现出如此众多的白氏高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红色档案中的飞虎队争夺战?188
“请肃立、静穆。仪仗队将为你面前的这张6人圆桌依次摆上美国海、陆、空三军和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的军帽与一顶平民的礼帽,这代表美国所有在海外的战斗失踪人员。”中美军事档案合作揭开了尘封60多年的历史。
毛泽东族谱的故事?195
一部伟人毛泽东的族谱,引热了远在浙江西部一个名叫江山的地方的旅游线路。
卫浴60年:公共与私密的流转变迁?199
上厕所、洗澡,这些最私密的事情里,却折射着时代变迁。60年间,在中国人的卫浴领域里,从私密感受,到产业发展,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