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二战“中缅印战场”的壮丽史诗》:
中国的内部困扰还导致外来威胁在几乎不为人注意的情况下乘虚而入。1931年,趁着中国内乱、无暇他顾的时机,日本人侵并占领了满洲——中国大陆东北部一片辽阔而几乎未设防的领土。作为其侵略的借口,日本人宣称中国民族主义者炸毁了满洲城市奉天附近一条日本人拥有的铁路,这迫使日本政府更严密地捍卫它在中国的利益。
对于日本这个空间狭小、资源短缺的岛国而言,对满洲地区的占领是它通过帝国主义政策保护其国家的一道显而易见的战略锋线。在一段时期内,日本的侵略行径被其美化为“将日本的高等文化输入中国,以交换土地和财货”。但不久以后,日本人开始声讨西方与亚洲之间的任何商贸往来,拼凑出一场所谓“亚洲人的亚洲”的运动,而日本当仁不让地宣称它自居于领导者的地位。
中国与她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并不认可日本的这番“美意”。当这两个国家(连同英国一起)向国际联盟抗议日本对满洲的侵略行径时,日本的回应是从国联断然退出。日本还在辩论中玩弄文字游戏,继续否认他们对中国发动了战争,将他们的入侵称作是一次“事件”,而不是一场正式的战争行为。国联对此并未予以有力的反驳。
在其后的六年中,日本凭着同样站不住脚的借口,强占了中国多座重要的城市与海港,并将一百万日本公民与三十万日军士兵遣送到日占中国领土,至1937年,北平、天津以及青岛、厦门、汕头等港口城市均为日本人所控制,而以肥沃的“天下粮仓”闻名华夏的中原黄河谷地也未能幸免。虽然中国军队在每一次接踵而至的“事变”当中进行了越来越有力的反击,但蒋介石继续奉行以领土换取时间的策略。他唯恐一旦让其军队放手一搏,他的将军们却会调转枪口攻击自己。
1937年10月,当一支日本海军舰队驶入上海——中国最大的商业与金融城市,同时也是她最后一个自由口岸——的海港时,中国军队终于主动出击,向日本舰船开火。为报复此次攻击行动,日本军队动用了俯冲式轰炸机和海军炮火,持续轰炸这座城市达三个月之久。在这场对上海的蹂躏暂告完结之前,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令人难忘的照片在世界范围内公开发表,并最终唤醒全球民众注目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的侵略暴行。这幅照片残酷得一目了然,无须任何注释:它展示了一个肮脏而烟熏火燎的婴儿,在一场刚刚结束的轰炸之后,坐在荒废的街道当中被炸得稀烂的电车轨道上。然而,就算世界各国终于见证了日本侵略者赤裸裸的恐怖行径,要想缓阻日本人的入侵势头却似乎已为时过晚。上海港——中国最后一个自由口岸迅速落入日本的控制之下。当上海的港口最终关闭对外贸易的门户时,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面临被扼杀窒息的险境。再没有物资能够通过海路流入或流出这个国家,中国的国际贸易至此被迫全部经由陆路进入其境内。
在这些物资补给路线当中,滇缅公路列居榜首。这条全长715英里,连接中国西南城市昆明与缅甸铁路终端腊戍市的双车道公路,是一条将货物运往中国的主要通道。虽然这是维系中国生命力的一种较为不便的方式,但这条道路却是由20万中国劳工于1937年至1938年的早期一锹一镐修造出来的,而他们当中几乎没有谁曾为这艰辛的劳动获得过酬劳。滇缅公路这条卵石铺就、蜿蜒错落的通衢大道,逶迤穿行于自古时起便梯田叠嶂的陡峭山谷,更沿着桥梁跨过波涛汹涌的湄公河(澜沧江)与萨尔温江(怒江)。道路纤细难行,但它却是中国获得宝贵的战略物资储备的最后几缕希望所在。
……
展开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穆旦(摘自《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