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
0.00     定价 ¥ 22.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0107891
  • 作      者:
    (德)伽达默尔,(法)德里达等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伽达默尔(Hans-Georg Cadamer,1900-2002),德国当代哲学家,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的代表人物。曾师从海德格尔,受到其深远的影响。其《真理与方法》(1960)一书对解释学作出了巨大贡献。除撰写著作外,他也热衷于与各种思潮的主要人物展开对话,进行诸多演讲和讨论。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法国当代思想家,其涉猎范围包括哲学、符号学、文艺理论、美学等,是解构论思潮的创始入、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一生著作超过40部,代表作有《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论文字学》等,影响力遍及诸多领域。
  
  孙周兴,哲学博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主要研究德国哲学、现象学、艺术哲学等。主要著作有《语塞存在论》、《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后哲学的哲学问题》、《存在与超越》、《以创造抵御平庸》等;主编中文版《尼采著作全集》、《海德格尔文集》等。
  
  孙善春,安徽萧县人。两方哲学专业博士,书法家。现任教于中圈美术学院。
展开
内容介绍
  《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完整收录了解释学和解构论两大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与德里达于1981年4月在巴黎进行的学术论战的全部文本,同时也收录了伽达默尔在此后几年内为梳理其与德里达之间学术观点的异同而写的文章,以及其他哲学家就此次论战所撰写的相关评论。这场巴黎论战是德国当代哲学家和法国少壮派思想家之间的“不可能的对话”,对于解释学内部和整个现代西方哲学而言都意义非凡。通过阅读《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读者除了有机会全面了解这一论战的内容,还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解释学、解构论乃至海德格尔之后的当代哲学形势。
展开
精彩书摘
  《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
  因此,我能够理解人们何以想要称我的解释学冒险为一种辩证的解释学。的确,不仅柏拉图而且黑格尔也在我的思考中提供助益——尤其是黑格尔,因为我力求抵制其“无限的中介作用”。这样,人们也可以从我本人的著作中嗅到一丝在场形而上学的气味,因为我继续使用形而上学的语言——但它不是辩证法的语言吗?在我看来,当德里达说海德格尔后退到形而上学的语言中去的时候,他对海德格尔的批判也在这一点上。然而,海德格尔本人没说我们总是处在后退到形而上学的语言中去的危险里吗?他确实就我对其“解释学”的创始事业的发展说过这样的话。
  为了作出答复,我要问:“形而上学的语言”理应意味着什么呢?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东西吗?我从青年海德格尔的十足冲劲那里获得的东西就在下文:在对新康德主义的概念传统幼稚而不加批判的多年运用之后——首先是黑格尔的《逻辑学》,对弗里德里希·特兰德伦堡(Friedrich Trendelenburg)、赫尔曼·科亨(Her-mann Cohen)、保罗·盖尔哈特·那托普(Paul Gerhard Natorp)、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以及尼古拉·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等人来说,它是一种丰富的、苦心配置起的原材料——我从海德格尔处学到了“概念机制”(Begrifflichkeit)为何物,以及它对思想而言有何意义。最重要的,我学会了如何去发现在现代思想的概念传统中潜藏着多少自我异化(self-alienation)。因而当我遇到海德格尔之时,我即刻感觉到解析(Destruktion)激情的纠缠。这种情绪对应着某种渴望,某种内在的需求,它总是贯穿着我在思考中的初次冒险,在诗歌词语方面尤其如此。越过这一点后,我就寻求通过对概念史的广泛研究来巩固我的计划。尽管如此,当他们谈论“形而上学语言”、“正确的哲学语言”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时,我仍未能够追随海德格尔或其他任何人。对我来说,语言永远只是我们与他人讲话或对他人讲话的东西。如果我们以另外一种语言而非我们自己的语言讲话,它也是与他人讲话以及我们藉以倾听他人的东西。每个人都经验过如下的情况何其困难:与某人交谈,而每个人都说着他(她)自己的语言,双方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对方的语言。
  在谈论哲学的语言时,你只能想着以其中起作用的那些概念。当然,在科学中记号或符号那样的概念确实是任意选择并界定的。它们的功能纯粹是交流性的,即保证经验以尽可能一致的方式指明,并因此成为可控制的。它是这样一种经验:它可以进行一致的认同,也因而可以进行一致的符号化。在我看来,当这一做法被应用到具体复杂的经验贮存(Erfahrungsbestande)——它们在一种自然科学实验中被人工地制造出来——中去时,这种经验科学中概念符号系统的人为性找到了它最为极端的表达。这点对社会学科来说尤为正确,因为在此领域中一种国际通用语言(lingua internazionale)起着支配作用。比如说,就连马克斯。韦伯那百科全书式的清明见解也与一种真正过剩的下定义成双成对。人们可以看出,当事情仅仅是给经验的整体性排序时,这种对定义的关注很有意义。但说到哲学,这一建构定义的激情就会表明你是个半瓶醋。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巴黎论战
文本与阐释伽达默尔
善良的强力意志(1)
——向伽达默尔提三个问题德里达
然而:善良意志的强力伽达默尔
善良的强力意志(2)
——对签名的阐释(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

第二部分:不可能的对话?
致达梅尔的信伽达默尔
解析与解构伽达默尔
解释学与逻各斯中心主义伽达默尔
《对话与解构》导论米歇尔菲尔德帕尔默
求理解的善良意志与强力意志
一论一次“不可能的争论”约瑟夫·西蒙

编译后记
同济·欧洲文化丛书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