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切问近思 益心启智:悟解《近思录》
0.00     定价 ¥ 18.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5060808
  • 作      者:
    查洪德著
  • 出 版 社 :
    海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3
收藏
编辑推荐
  《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两人编选的,他们选取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4人的语录“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622条,按类编排,共分14卷。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朱熹46岁,吕祖谦39岁。吕祖谦从浙江来到福建,与朱熹会晤。两人在寒泉精舍相与读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的著作,深感4人之书广大宏博,初学者不易把握,为后学晚进计,他们编订了这本《近思录》。书名取《论语》中“切问而近思”之义,意思是就眼前的问题思考,由近而及远,下学而上达,不废初阶,循序渐进。在此后的700年中,《近思录》一直是一部影响很大的书,元、明、清之大儒,多熟读《近思录》。这书在海外也有流传,明正德间,就曾在朝鲜刊行。
  《近思录》为什么能如此流行呢?首先他是精选了宋代理学大师周、张、二程思想的精华。一编在手,周、张、二程的学说和思想尽收其中。其次这书条理分明,整整有序。北宋的理学大师很少写文章,他们用语录传道。他们讲学就是随便谈话,弟子有问则答,问什么答什么。有时是想到哪里讲到哪里。他们的一些著作,如《二程遗书》等,是弟子记录的整理,也是随闻随记。因此,他们的著作,多是比较散乱的,没有逻辑顺序可循。《近思录》弥补了这一缺陷,全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各章之间,逻辑关系分明,使读者有脉络可寻。当然,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书的第一卷叫《道体》,讲理学之“道”,是全书最难读的部分。编者之一吕祖谦建议读者从第二卷读起,最后返回再读第一卷。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书名《近思录》,是引导读书人对儒家学说,从浅近处入手,切问近思,以达高远。理学的学说,是深奥的,也是浅近的。同是这部书,同一段话,初学者可以做浅近读,博学者可以做深奥读。初学者容易接受,博学者常读常新而不厌。这就是程颐说的:“圣人之言,自有近处,自有深远处。”“其远如天,其近如地。”用程颢的话说,这叫做“彻上彻下”之语,那些话,是浅近的,也是高深的。初学者一读就懂,老儒宿学,终生读之则终生受益。这是《近思录》适应很多读者,对各层次的读书人都有魅力的原因。
  《近思录》是有益于身心修养的书,理学是修身养性之学,所以,读《近思录》一定要记住前贤的教导,不要把书中所讲只当做知识和理论,一定要切身切己,关乎身心,在读书中提升境界,完善德行,变化气质,涵养性格。《近思录》中有程颐这样的话:“凡看《语》、《孟》,且须熟玩味,将圣人之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此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凡看《论语》、《孟子》,且要熟熟玩味,把圣人的话都当做与自己切身的话来看,不可只当做一场话说。人只要把这两部书看得切身,一生的受益自是很多的。”陆九渊有诗说:“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明人薛瑄:“切问近思,最于身心有益。”
  读《近思录》需要悟,《近思录》中前贤的语言要慢慢领悟。不悟,就不能得其真精神,甚至感到困惑。比如二程著名弟子谢良佐,师从二程以前,已经大有学问,“初以记问为学,自负该博,对明道举史书,不遗一字。明道曰:‘贤却记得许多,可谓玩物丧志。’谢闻此语,汗流浃背面发赤。明道却云:‘只此便是恻隐之心。’及看明道读史,又却逐行看过,不差一字。谢甚不服。后来省悟,却将此事做话头,接引博学之士。”大程子程颢,学者称明道先生。谢良佐拜见程颢之前,以博学自负,还在程颢面前卖弄,随便举出一部史书的一个地方,他都背得烂熟。没有想到程颢不但没有表扬他,反而带讽刺味地批评了他,他感到羞愧。等他发现程颢读书时,原来也跟自己一样,细读详记,就觉得程颢读书也是如此,为什么批评我?心里不服。但后来他领悟了,明白了怎么回事,明白了应该如何读书,于是也用程颢的方法指导那些博学的弟子们。他“悟”了什么呢?他没有说,记载这话的人胡安国也没有说。《近思录》里还有张载的话:“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按张载的说法,读书最好的熟读成诵,不背下来还不好。那么当初谢良佐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呢?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是不是也需要“悟”呢?
  《近思录》是一部益心明智的书,是一部有益身心的书。读好书如交好友,它给我们指出了做人的向上之路,愿所有读《近思录》的人都从中获益。

展开
作者简介
  查洪德,文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师范教育教师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兼职教授。在儒道经典,中国文学批评史,断代文学史研究,古代诗学研究等方面具颇有造诣。
展开
内容介绍
  《切问近思益心启智——悟解 近思录》为国学普及读本 “华夏文库  经典解读系列”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国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
  《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全面阐述理学思想主要内容的一部著作,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本书稿深入浅出的讲解分析了《近思录》的思想主旨,可以作为对于古典文化、国学名作有兴趣的广大读者和历史爱好者难得的参考资料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部益心明智的书
  宋代诗人陈师道有诗说:“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读来心情愉快的书总让人觉得写太短,还没读过瘾就完了;称心如意的客人,等他等他他总是不来。读一部好书,读来开心,是一种享受。晋代的嵇康喜欢读陆机、陆云弟兄俩的文章,说:“每读二陆之文,未尝不废书而叹,恐其卷之竟也。”每一次读陆机弟兄的文章,都会放下书感叹,总感觉文章太短,老怕读完。《近思录》,就是一部让人读来快意的书。
  读书人一生与书为伴,读到的好书也不多。在我看来,好书大约有两类:一类是给你可靠知识的书,一类的使你聪明的书。换一个角度说,一类书丰富你的知识,一类书增益你的智慧。这两类书都很可贵,都很难得。但两相比较,后一类书更可贵,更难得。
  有两类好书,也有两类读书法,也有两种学问。古中国的士子都自认是圣人之徒,都读圣人书。同样读书,读同样的书,读书所得却大不一样。我可不是说,有人读出了千钟粟,有人读出了黄金屋,但更多的人一生困顿场屋,“十载攻书,半生埋没,学干禄,误杀我者也之乎,打熬成这一付穷皮骨。”这是元曲家的控诉。年轻气豪,也曾自认是“白屋公卿”,但白屋属于他,公卿与他无缘,一生住在白屋,公卿只在梦中,甚至读成傻子被俗人嘲笑。贫贱的、富贵的,这里都不说,只说那些读书而成大师的学问家。从汉代起,不知道多少人白首穷经,著述扬名。但宋代学者看了他们的著作,说他们都是章句之儒,只读得了经书的言语,却不明白经书的道理。于是嘲笑他们,说他们全都懵懂,个个都是在黑暗中瞎摸。这里边最明白的,要算唐代那位文章大家韩愈了,宋代的苏东坡推崇他,说他大功有二:“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汉以后文章就衰落了,到韩愈才振起,功劳够大了,但还在其次,更大的功绩是,孟子死后,大道不明。圣道不明,那就如天无日月。《宋史》这样描述:“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多么严重的问题呀。到韩愈出世,拯救了大道,那简直是再造天地了。但宋代的理学家不买这个帐,在他们看来,和从汉到唐的其他人一样,韩愈也不明白道。苏轼表彰韩愈这两大功绩,都不一定。“文起八代之衰”,有人认为,八代文章根本就没有衰,那恰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没有“衰”,哪来“起”呢?至于说韩愈拯救大道,在二程等人看来,那根本不可能。因为在他们看来,韩愈本人就没弄明白“道”,哪能拯救“道”?总之,在宋代理学家看来,从汉到唐,多少儒者,无数著作,都没有弄清圣人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功夫全都下在言语文字上,用错了功夫。那叫“经存而道亡”,虽然经书还保存着,没有程颢他们出世,经书一直摆在那,谁也没有真读懂,一切都要等他们几个人。他们自称发明了千年不传的圣人之道,他们才是圣人之道的真正拯救者。元人修《宋史》,百分之百肯定了他们的说法,并大力表彰他们的功绩。说圣人之道,在孔子之后,有一系之传。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早死了,于是传道的大任由曾子担负了:“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两汉以后的儒者,对于大道,心里弄不明白,说也说不清楚,总之都不靠谱。直到宋代,周、程、张、朱出世,圣人之道终于“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自孟子死后,太阳落山,一千多年,昏昏如长夜。到了大宋盛世,太阳终于重新升起,圣学复明。让太阳重新升起的,就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这些人。他们不敢说自己是太阳,但他们说自己让太阳重新升起来了,这叫“为往圣继绝学”。这话现在听起来滑稽荒唐,但古人可是坚信的。说来也巧,宋太祖赵匡胤有咏月诗句:“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两者的思维,很有些近似。
  不过,清代汉学复兴,清代的学者对经书下了很深的文字和考据功夫。这一考不打紧,宋儒那些高明的议论,一下子变得不可靠了,因为他们所依据的文献,在清人的考据下暴露了问题。那所谓圣人之学的颜、曾、思、孟一系之传,本身就靠不住。按说这一以来,朱熹应该被打倒了吧。但这些考据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始终也不能超过朱熹。这其中的原因,学者们可以去做种种的理论解释,但一般的读书人并不管那些,他们在乎的,只是读谁的书能够得到思想的启迪,也就是说,谁的书能读出聪明,能读出智慧。考据的学问是扎实的,给人的知识的可靠的,但那些考证与普通的读书人有什么关系呢?周、程、张、朱的书,虽然被清人考出了些问题,但那些错对理解圣贤大意,又有什么妨碍呢?于是大家还是读程朱的书。
  按照理学家的说法,使圣人之道的阳光重新照耀大地的,是北宋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使他们思想系统化的,是南宋的朱熹。朱熹和他的朋友吕祖谦,按照自己的眼光,选取了周、张、二程讲学的语录,加以条理化、系统化,编成了这部《近思录》。《近思录》是周、张、二程思想的精华,是宋代理学的精华。
  这是一部使你丰富思想、获取智慧的书,是一部有益身心的书。
  ……
展开
目录
感知《近思录》
一、一部益心明智的书
二、“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审美享受
三、《近思录》之言:“其远如天,其近如地”
四、身边的理学
五、《近思录》中的人生格言
教你学做圣人
一、从“满街都是圣人”说起
二、什么是圣人
三、理学家的圣人梦
四、凡圣之间
五、通向圣人的路
六、怎样成为圣人
说不清的儒道佛公案
一、一个故事透露的信息
二、陈抟老祖与《太极图》的来历
三、自“无极”而为“太极”
四、《爱莲说》的不同解读
五、追寻“孔颜乐处”
六、满目青山一任看
七、理学家自己怎么说
八、如何“体贴”
是是非非说理学
一、圣贤气象
二、后人为何拿理学家开涮
三、为万世开太平:自期?自欺?
四、孟子遇上朱元璋
五、谁把活蛇弄死
六、寡妇果真不能再嫁吗?
七、再嫁来的皇后与程颐的不合时宜
八、“作文害道”说的背后
九、程颐与苏轼
十、“戒慎恐惧”程夫子,“千古风流”苏学士
《近思录》推出的成语
一、光风霁月  和风庆云  一团和气  从容不迫
二、廓然大公  真实无妄  民胞物与
三、如坐春风  程门立雪
四、阿谀逢迎  醉生梦死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五、麻木不仁  枯木死灰  谈虎色变
六、亭亭当当  彻上彻下  鞭辟近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