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生活的智慧:简妙《周易》
0.00     定价 ¥ 18.5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5061775
  • 作      者:
    鲁庆中著
  • 出 版 社 :
    海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3
收藏
编辑推荐
  《易》、《周易》与《易经》
  一般人不明白,《易》、《周易》与《易经》不是一回事儿吗?实际上,不太是一回事儿,有必要做一说明。
  说到《易》,据文献所载,应该有三:一是夏代易书《连山易》、商代的易书《归藏易》与周代的易书《周易》。
  在汉代《连山易》与《归藏易》都失传了,就剩下了《周易》。而汉代人就推崇《周易》为群经(《诗》《书》《礼》《乐》《春秋》)之首,把它作为了儒家的经典,所以,《周易》又称为《易经》。由于《易》道的玄缈幽深,后来到魏晋时期,道家的人物又把它作为玄学的著作,作为“三玄之冠”(《周易》、《老子》、《庄子》),它又成了道家的典籍。其实,《易经》是中国儒道两家的思想之根,也是中国文化的大本大根。
  下面就主要介绍作为经书的《周易》。
  “周易”的名称怎么来的呢?
  有人认为,“周”就周遍,“周普无所不备”,说它包括了天地间万事万物的道理;也有人认为它是周朝的名号。周代龙兴的地方叫歧山,亦名“周”。这个比较靠谱。因为周代的许多著作都以周命名,如《周书》《周礼》等等。
  “易”,也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日月为易”,也有人认为“易”就是变色虫“蜥蜴”,因善变色,故名之。总之,《易经》就是一本探讨变化及其规律的书,亦是教人如何变化的书。所以,后人又演化出“变易”、“不易”、“简易”、“交易”都相关的意义来。
  一般人们都认为《周易》是卜筮之书,这都是直接间接受了朱熹的影响。而往往一说到卜筮,人们就习惯性地马上把它与迷信、愚昧、非理性、毫不讲理联到一起了。事实上,《周易》用象数描述世界、理解天地万物的方式,绝对是理性的,是非常智慧的,它是真正的哲学。没有这一点,它无从发展起来,也成不了中国人的精神之根。从起源上虽然可以说《周易》是卜筮之书,但从它生成的主要方面看,它是包含着大智慧的哲学著作。
  《易》本于象,象起于数。“数”才是中国人“迷信”的东西。中国人描述王朝江山的不幸命运爱用一个词叫“气数已尽”,来表示那种灭亡的无力回天的确定性。事物的生灭是气,但气抽象看不见,数却是定量地描述气的变化的,是显示数的,这样,数就具有了非凡的意义。世界上还没有哪一门学问那么像数学一样原始,那样具有理性、必然性与自然性。对数的“迷信”,显示了中国人早期的理性智慧。
  相比起来,龟卜才显得神秘不着调儿。仔细想想,古人是怎么想出来的?要用吃过肉的龟甲,上面再钻个眼,然后再用火烧,观察钻眼处周围的裂纹的形状,根据裂纹不同的形状来判断人事的吉凶,越想越觉得这样判断未来,方法不可思议,且匪夷所思!所以,这种方式必然被聪明的先人放弃。
  早期的先人,丢掉了龟卜,而使占筮的《周易》发展成了哲学,它所体现的实在是人类追求的理性的力量!
  《周易》发展历史漫长,内容广博庞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全面了解《周易》的概况:经、传、学。
  “经”是《周易》核心的部分,它包括八卦、六十四卦挂象、卦名、卦辞、爻辞。据史传八卦为羲所创。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的人,传说上就多了,有人认为是伏羲氏、神农氏,还有人认为是黄帝、大禹,更多的人认为是周文王。卦名的确定,传说中没有讲都是哪些人做的,差不多成集体创作了。而卦辞据史载被认为是周文王做的,爻辞则是他的小儿子周公旦继父之业后来完成的。如需卦: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符号是卦象,内天外水构成,组成卦象有叫爻,只有两个,即阴阳爻,自下往上共六个位,都用阴爻﹣﹣表示,阴爻叫六,为老阴;阳爻━称九,九为老阳。需是卦名,对卦的解释是卦辞,它说明卦的意义;下面从下往上初九、九二至上六,都是爻题,后面的每句话,都是爻辞,都是解释该爻的意义的。据说,卦辞与爻辞都是当时人们的具体占筮记录。文辞简古,语气专业。
  值得说明的是在《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分上下经,其排列是非常有序的,亦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以乾为首,是《周易》与《连山》《归藏》的基本精神的区别。体现了周人刚健的精神崇尚。
  二、前三十卦始于乾、坤,终于坎、离,描述天道的运行;后三十四卦始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是对人道的运行展开。整个六十四卦是一个完整的事物发展过程的描述,终于未济,表明另一循环过程的开始,万物终始,运行如环。
  三、对六十四卦内部序列,唐人孔颖达总结为“两两相耦,非覆即变”,即六十四卦中卦卦都是成对的,成对的卦有的是两个卦互相颠倒的,如:屯、蒙,泰、否等即“覆”卦;“变”就是两卦的对应的爻都是相反的,如乾、坤,既济、未济等。后为又认为覆卦为综卦,变卦为错卦。六十四卦有序排列,充分展示了《周易》设计者的理性精神。
  当然,后来马王堆帛书《周易》出土出现了八卦分宫排序的方式。这里不再说明。
  再说“传”。中国古代,始创的文献,时间久了,后人看不懂了,就需要后人解释,整理以帮助更后的人来理解,这就是“传”。附在《易经》后面的即是《易传》,因为有十篇,又叫“十翼”,“翼”即翅膀,有辅助的意思,所以,它是帮助理解经文的,也是通行本《周易》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易传》传统上一般认为是孔子的作品,如司马迁《史记》中即认为,易传大部分是孔子的作品。但经过自宋欧阳修疑问后,一直有人怀疑,就没有人再这么坚持了。现在人普遍认为,《易传》中有孔子的作品,但却是自春秋以至汉初诸家集体创作。
  《易传》中首先出现的应该是《大象传》,它主要是用来解释卦象与卦义的,它不解释卦辞。
  后有《彖传》。汉代经师解“彖”为“断”,就是判断一卦的基本意义的,它是解释卦辞的。
  之后还有《小象传》,它主要是用来解释爻象与爻辞的。
  还有《文言传》。《文言传》只解释乾、坤两卦的卦爻辞。传说是弟子对孔子讲易的笔记。也有人认为是假托孔子的言论。
  以上易传,特点都是逐字逐句地解释《周易》经文。
  而通论《周易》哲学思想的则是《系辞传》,又称“易大传”,因为内容太长,分上、下两传。这是发挥《周易》哲学思想的精彩的部分,也经典的部分。它的得名可能是因为它主要根据卦爻辞来通论其大义。
  还有《说卦传》。它主要内容是解释八卦的形成、象征物以及八卦卦象与卦义的。可以看作是对早期《易》发展历史的回顾与记录。
  《序卦传》主要是解释六十四卦卦序的如何编排的。如“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这是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卦序的解释。
  最后还有《杂卦传》,它根据卦名,成对地解释了六十四卦的卦性、卦义。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因为它没有按照卦序,主要成对讲卦,所以,叫“杂卦”。
  说起《易传》,不得不说,近代的疑古派主张,研究易学,必须将“经”、“传”分开。事实上,古人从来都没有把“经”“传”分开过,为什么?“传”本来就是解“经”的,离开了“传”,“经”真的成了无字天书,没人能知道古人在表达什么。要不是先秦时期给我们保留下来的《易传》,今天的《易经》恐怕我们无从理解它的内涵了。是《易传》,给了我们理解《易经》的钥匙。
  最后说到“易学”。
  不管是“经”也好,“传”也好,都是《周易》的文本内容。而“易学”,则是围绕着《周易》发展起来的学问、学术,是研究《周易》如何产生?如何发展?有什么前景?它所博涉到的天文、地理、哲学、宗教、物理、算命、堪舆等等等等学科的关系如何,都是易学。
  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经与传。
展开
作者简介
  鲁庆中,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美学博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 生活的智慧:简妙 周易》为国学普及读本 “华夏文库”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国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相传为周人所做。易的主要意思是变化,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易经》,
  本书稿以简明浅显的语言将《易经》蕴含的道理重新复述,并辅以少量概括及评论,可作为易学及古典文学、历史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八卦到六十四卦
  世上真倒是有“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的事情。
  《易经》的发展史上,从八卦如何变成六十四卦的,本有现成的众口一词的说法——就是“重卦”说。有的说是伏羲重的卦,有的说是神农重的卦,有的说是黄帝重的卦,也有传说是大禹重的卦,更多的人说是文王重的卦,总之,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就是由八卦的两个单卦重叠、摞起来形成的。《易·系辞传》中也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实际上,自古以来,八卦称经卦,六十四卦称别卦,本身就十分能说明重卦的问题了,“经”是干,“别”是干的旁出,这本身就说明六十四卦就是来自于八卦的重叠。这都是口头历史的传说,有的也亦载之竹帛。也算是历史吧。
  但随着近代“疑古派”的出现,中国的古史彻底被打翻,中国上古时期口头传说的历史被扫荡殆尽。八卦真的成了“八卦”了,没有了来历,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易经》的历史,本身就是古史的重要部分。波及到《易》学的研究,重卦说也遭到了学者们严重的怀疑,甚至嘲弄。有的学者极端地认为,是六十四卦先于八卦,而不是八卦先于六十四卦。持这样极端怪论的人,因为没有多少人跟随他,致使他含恨终生。这样一种观点的依据是:
  一、《易经》中没有一条卦爻辞提到上下卦的关系。
  二、重卦说与揲筮取卦法不一致。揲筮法的成卦过程中,十有八变而成卦,所成的是六划卦,而不是三划卦的八卦,所以,揲筮成卦法与八卦没有任何关系。
  三、六十四卦起源很早,商周时期的数字卦,都是六划卦。
  四、先秦文献中所提到的卦名,都是六十四卦的名称,只有在解释卦爻辞时才区分上下卦。虽然,《易传》中有“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但《帛书易传》中不是“因而重之”,而是“因而动之”,所以,并不算提到“重卦”二字。
  五、重卦之说不能解释通行本《周易》两两相对的编纂体例。《周易》的卦序,“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大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这个顺序是按照“两两相耦,非覆即变”的方式排列的。“两两相耦”,是说六十四卦相邻的两卦都是成对的,如乾坤、如屯蒙、如需讼;“非覆即变”是说成对的两卦,要么是一个卦是另一卦卦体的倒置,如水雷屯倒过来就是山水蒙;要么就是两卦相对两爻相反,如否卦与泰卦、既济与未济卦,都是如此。
  这种“两两相耦,非覆即变”与重卦法不合。如果按照上下卦重卦法,对震上坎下的屯卦和坎下艮上的蒙卦,或者艮下兑上的咸卦和巽下震上的恒卦,为什么会两两相对的排列在一起呢?除了反覆成卦的解释以外,没有别的解释了。
  再者,如果以八重卦成六十四卦,只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上下卦相同的,即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八个卦,其余五十六卦都是上下两个不同的单卦重合在一起。上下卦相同的八个卦,按照“非覆即变”的原则应该是乾和坤、艮和兑、坎和离、震和巽,两两相对的分成四组,但实际上,通行本《周易》的卦序却不是这样的,而是震为五十一,艮为五十二,巽为五十七,兑为五十八,将震和艮、巽和兑组合在一起,可见“非覆即变”的排列方式仍然是以“覆”为主。
  上下卦不同的五十六卦重叠,也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上下卦互相对换,在通行本《周易》卦序中有十二卦属于这种情况,即,需(5)、讼(6),师(7)、比(8),泰(11)、否(12),同人(13)、大有(14),晋(35)、明夷(36),既济(63)、未济(64);其余四十四卦的卦序,排列在一起的两两相对的卦,上下两个单卦都没有这种直接的对换关系。可见《彖传》和《象传》中关于八卦卦象所作的解释如上天下泽等与六十四卦卦序的排列方法没有直接关系。
  如此,他们既认为,六十四卦先出,而八卦则是从六十四卦中后来析出的。
  实际上,这种用通行本《周易》的卦序做基础来判断六十四卦与八卦谁先谁后的做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易经》来历久远,通行本《周易》本身即是后出者,究竟它本身是怎么来的都是问题。怎么能用这个后出的本子做基础来判断比它更早的东西呢?
  有人还做了一个假说,想当然地认为,六十四卦是这么先出的,根本与八卦无关。他说,往古时期,人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要了解天命,就通过占筮,占是用龟甲,在上面钻孔,然后用火烧之使孔周围皲裂,根据所开裂的纹理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商朝的人玩的比较多。甲骨文大部分都是商人龟卜的记录。再者,筮占,即《易》占。筮占时,怎么占呢?在━/﹣﹣之中二取一是最简单的占法,但二取一太简单,不足以应付复杂的问题。而古人又迷信,相信神灵,神灵,依人体的坐标有上下、左右、前后六方,都要祈请到,就需要占六次,每次在━/﹣﹣之间二取一,经六次,成六个数字,即为六爻卦。所以,六十四卦是《易经》的根本,与八卦没有关系,八卦是人们在应用六十四卦的过程中,后来将六爻卦上下分开形成的。
  但这种假说,毕竟是假说,说得虽然理能自圆,但并不言之凿凿,连口述的传说的历史根据都没有,纯属瞎说。并且,它也解释不了为什么,六爻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数的,古人为什么规定初爻在下的,古人为什么不规定六爻要从上往下的顺序呢?而且它的六占成卦法也与《系辞传》中的“大衍之数”的十八变成卦法不相符合。
  事实上,《易经》“人更三圣,事历三古”,何止是三圣三古?其间经过怎么的变化,依据史料,很难断定。在那个上古无文字的时代,我们除了仔细地小心地辨别传说的古史外,还能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呢?因为出土的文物,都没有文字,人们对那些所出土的上古洪荒时期的文物上所绘的图画的意义,也充满了玄惑迷思,也只能望之瞎猜,难能会其本意。
  但有一点十分清楚。历史上认为文王重卦的比较多,也有正史的记载。事实上,根据古史,重卦肯定在文王之前,因为《周礼·春官·宗伯》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说在《周易》之前的《连山》、《归藏》都有不同的占筮方法,但它们都是由八个经卦重叠出的六十四别卦组成的。而且,《易传》中所记载的有关“尚象制器”的发明所用的各个卦,都是六爻卦。
  那么,文王对《易经》做了什么呢?为什么人们多认为是文王重卦呢?
  那是因为文王以前,人们占卦,都是大象占,即用六爻卦的上下卦的因缘关系来判断吉凶的,而文王则放弃了这种占法,而发明了爻占,爻占使六十四卦的象占,一下子扩充了三百八十四爻,而且,爻爻之间往来互通的复杂关系,能更好地应付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也使《易经》具有更加自由的解释空间。《易经》不再是静止的东西,而充满了动态的变化,六爻的发动,实在是对《易》学的一大贡献。
  所以,人们不太准确地以为是文王重了卦,实际上,文王没有重卦,放弃了八卦的大象占,而发明了六爻占。正是因为六爻发动得十分重要,人们讹传了文王的创发六爻为重卦。毕竟其内容上有些十分相近。静态的“大象占”更为古老,但作用有限,而动态的“爻象占”,即小象占,灵活,丰富,极大地扩充了《易》学的内容,取代了大象占。所以,并不是六十四卦在先,八卦后出,而是文王放弃了八卦的大占,发明了小象占,导致了人们对六十四卦在先八卦在后的误会。
  ……
展开
目录
《周易》到底是一部什么书?
《太极图》的旋转有什么意义?
《河图》、《洛书》是怎么回事?
“善为《易》者不占”的话对不对?
易学的象数与义理
《易经》中的“圣人”、“君子”何所指?
“包牺氏”是古代人名么?
伏牺始作八卦的记载可信吗?
“文王演《易》”到底是干什么?
阴阳符号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为什么没有纯阴纯阳的事物?
《易经》重卦源于何时?
《易经》中的卦名是如何命称的?
《易》名“三义”的本质是什么?
“《易》更三圣”的说法确切么?
《易经》的《经》和《传》是相互对立的吗?
《易经》是如何表述极反规律的?
“天人感应”的说法对不对?
“天不变,道亦不变”对不对?
《周易》中哪些内容属“古之遗言”?
如何看待卜卦的某种“灵验”?
《咸》卦表述的是什么规律?
《睽》《革》两卦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说一说有趣的《损》卦
以《恒》卦象征夫妇的意义何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