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临去秋波那一转:《西厢记》的情感世界
0.00     定价 ¥ 18.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5058904
  • 作      者:
    杨光, 魏童声著
  • 出 版 社 :
    海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4
收藏
编辑推荐
  《西厢记》的故事,妇孺皆知。讲述的是一则美丽、浪漫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素材是从唐传奇小说《莺莺传》而来,是典型的才子佳人的故事,才子张生与佳人莺莺因彼此倾慕而私下有了性关系,莺莺作为女性在一千多年前能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是令人赞叹的,故事的结局不是很令人满意,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最终是妾有意,郎无情。
  莺莺与张生的故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多文人的兴趣,他们纷纷为此赋诗填词,只是没能为崔张的爱情找到一个好的归宿,顶多为莺莺的遭遇感到惋惜。到了金代,有一个书生气的艺人董解元根据这一故事题材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他让故事的结局满足了听众的心理所需,故事改写了莺莺被抛弃的命运,使崔张二人双双私奔,走到了一起,爱情有了一个较好的结局:妾有意,郎有情。
  到了元代,元曲大家王实甫对这一题材有着颠覆性的改编,他以充沛的感情、高度的热情写成了比历史上任何一场爱情都完整、生动、贴近人心、贴近生活的一则精美绝伦的美丽而又浪漫的爱情故事。
  《西厢记》之所以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就是因为爱情只是偶遇,完全是个人化的感觉和判断,不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最后木已成舟后,还是让张生考中状元才与小姐身份相般配,在生活中这样的爱情成功几率是很微小的,可在张生与莺莺身上就完美的实现了。
  男女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他们在这场爱情中的一言一行也称得上真浪漫。崔张二人一见钟情,情愫陡生,眉来眼去,秋波暗送,逾强而会,他们在森严的封建壁垒下,其行动够大胆。在表现自己的情感时又逾越了很多的陈规戒律,使人性得到充分张扬够浪漫。且看二人在爱情中的具体表现:
  张生因为对莺莺执着的爱,变成了“文魔秀士,风欠酸丁”。被爱情折磨得死去活来,因爱情病得不轻。莺莺为了爱,费尽了心思,性情也大变,让爱情一直处在风口浪尖,波折不断,让读者也为之心悬一线,为张生的遭遇捏把汗。莺莺最终还是忘记了母亲从小灌输给她的女儿规范,抛开一切三从四德,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对自己中意的男子敢于牺牲自己宝贵的贞操。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完成了崔张感情由灵的相交到肉体的结合。吻与性是爱情的高潮,王实甫把人类的爱情推向了极致。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没有的。这也正是《西厢记》为什么被称为喜剧的原因:不论男女主人公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遇到多少曲折与磨难,有多少悲欢离合,而终究走到了一起,并且实现了人们认为的人生最得意、最幸福的两大目标: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王实甫不但让张生与莺莺合理地走到一起,在剧尾还给天下的男女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又是一个很古老的爱情故事。说她古老,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最初的发生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最后到元代的戏曲家王实甫改编成《西厢记》,也有着一千多年的岁月了。说她时尚,指的是故事描写的是人类一种永恒的情感,从古至今到将来每个人都会碰到。
  一部文学作品除了能陶冶人们的性情,若再能给人以人生的思考与启迪就会是上乘之作。通过对《西厢记》中情感的分析,让相隔几百年的《西厢记》,而今读来,除了让人们享受崔张爱故事的快感外,还能让现代年轻人借鉴《西厢记》中的情感模式。比如一见钟情,比如如何使自己的爱情成功等等。让人们觉得《西厢记》不但在讲一则优美、传统的爱情故事,更是可以指导人们的感情生活,这就赋予《西厢记》一定的时尚性、新鲜性。
  通过阅读《西厢记》还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渴望;能使恋爱中的男女产生心灵的共鸣。一些处在世俗又时尚中的爱情男女,也许能在《西厢记》中找到他们的影子,且会努力让自己的爱情在现实与浪漫的交织中走向成功;通过对《西厢记》的重新解读,以引起人们阅读的更大兴趣,从而达到更好传承这部文学经典的目的。
展开
作者简介
  杨光,河南人民出版社编审。
展开
内容介绍
  《华夏文库 经典解读系列 临去秋波那一转:西厢记 的情感世界》为国学普及读本 “华夏文库”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国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
  《西厢记》本源自唐传奇《莺莺传》,其后有诸多改编版本,其中又以元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为对后世影响最大之作,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亦作为千古不朽的爱情传奇为后世所传诵。
  本书稿以简明流畅的语言重新复述了《西厢记》的故事,重点放在“情感”二字,在深入浅出揭示《西厢记》的情味之余,对创作相关的历史背景也进行了详实的阐述,可作为古典文学、历史学及戏剧爱好者的普及型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妾有意郎无情
  在王实甫《西厢记》出现以前,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在唐代就开始流传了。后又经过宋、金时期的传唱,使得这一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不同时期,创作者对崔张故事的理解都有着自己的主观色彩,不同时代背景下,这一故事的主题和思想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伏涤修先生所言:“《西厢记》嬗变翻创现象成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乃至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崔张故事最初出现在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中,因为里面有《会真诗》30首,故又名《会真记》。“《会真记》中有莺莺寄给张生的诗‘待月西厢下’句,又说张生与莺莺同住于普救寺内西厢房,所以后来演述崔张恋爱故事的金董解元的讲唱文学伟著,即以《西厢》作为书名,称为《弦索西厢》或《西厢搊弹词》,又称《西厢记诸宫调》。元代戏剧家王实甫就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写成了包括五本二十折(或作二十一折)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杂剧。”《莺莺传》的故事梗概为:书生张珙在游玩途中,有一天暂居蒲州普救寺中,恰遇远方姨母崔氏与女儿莺莺也在寺中居住,此时有乱兵对其骚扰,欲抢夺崔家财物,张生恰好与乱兵将领是朋友,才使得莺莺一家免遭祸害。崔氏为答谢张生的救命之恩,设宴款待张生,在席中,张生见到了表妹莺莺,莺莺的美貌一下吸引了张生,使张生一时间“几不自持”,随后张生陷入极大的单相思之中,对莺莺是牵肠挂肚,日思夜想,“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莺莺被张生的诚心打动,在其婢女红娘的帮助下,莺莺冲破许多封建礼教的禁忌与张生有了床笫之欢。后来张生上京应试,抛弃了莺莺,另娶他人,而莺莺也嫁给了别人,过起了世俗女子的普通生活。
  故事描写的就是张生与莺莺恋情始乱终弃的经过。崔张故事因其题材的新颖,语言的婉丽,尤其是莺莺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引起了唐代一些文人的关注,多半文人都有着这样的特点:得到佳人美色是他们的梦;写出好诗是他们自豪的特长。因此很多文人以这一题材赋诗作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最有名的是杨巨源的《崔娘》诗:“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据传这首诗的写成背景是这样的:书生张珙上京赶考,在京城住了有些时日,在此期间也结交了一些友人,比如杨巨源就是其中之一,张珙就把他与莺莺之间的故事讲给杨巨源听,尤其是莺莺给张生的信,更是触动了杨巨源那颗诗人的心。张生因为考试失利,百无聊赖,就想起了与自己已有夫妻之实的莺莺,于是就写了封信给她,而莺莺也回了一封信给张生,莺莺所回信的大意是这样的:捧读来信,儿女深情,充满字里行间,读后悲喜交集。谢谢您赠送我的首饰一盒,唇脂一管,虽蒙你的特殊恩赐,送我喜欢的妆饰,可是你不在这里,我打扮给谁看呢?看了这些东西,徒然增添愁怀,只是加重悲伤叹息罢了!从来信知道你在京城温习课业,那实在是方便、安定的。只恨我这僻居丑陋的人,永远受到抛弃;我的命运就是这样,又有什么话可说呢!自从去年秋天以来,心头常常恍恍惚惚像失去了什么东西似的,有时在人群喧嚷声中,也勉强作笑语欢言,可是到夜里空闲时分独处闺中,无不泪下沾襟。甚至在睡梦之间,也多感伤悲咽。当前的离别忧思,过去的温存缠绵,暂时看来都好像很平常。幽会还没有完毕,惊魂已经断绝。尽管半床锦被似乎还很温暖,可是想起你已离开我非常之远。自从去年拜别,很快就过了一年。长安是行乐的地方,触目都能牵动情绪,何幸你还没有忘记我这幽闺渺小的人,眷眷思念不厌。鄙薄的心意,无以酬答你的殷勤,至于全始全终白头偕老的盟誓,则坚持不变。我从前因为和你有中表兄妹关系,有时或者同在一处,婢仆怂恿诱惑,互致彼此私情,儿女的情怀,不能坚固自守,君子有司马相如弹琴的挑动,鄙人无高氏女投梭的拒绝。等到奉陪枕席,义重情深,我愚浅的想法,以为可以永远付托终身,又不料见了你以后,不能自己把握爱你的心情,以致有自己献身的羞耻,现在又不能明媒正娶做你的妻室,我到死永远含恨,除了叹息以外,更没有别的话可说。如果你还有几分仁人的用心,能够俯就我这幽居渺小人的志愿,那么我就是死了,也好像活着一样。如果你象放旷的人那样寡情少义,抛弃我这渺小的人求配高门,以未婚先合为丑恶行径,以海誓山盟为可以昧心的诈骗,那么我就是骨头枯朽,形体消灭,这一片丹心始终不变,随风附露,还是要依托你足下的清尘。我对你的生死至诚,都说到这里为止。在写信时不住呜咽流泪,情意不能完全表达。希望你千万保重,保重千万!玉环一枚,是我幼年玩弄的东西,寄给你供下身佩带,玉取它的坚固润泽不变,环取它的始终不断。另奉乱丝一条,文竹做的茶碾子一枚,这几样东西算不得珍奇,意思是要你的心像玉一样的坚贞,我的心像环一样的不解。泪痕留在竹上,愁绪牵萦丝头,用这些东西寄托我的情意,表示我永远和你相爱。心近身远,拜会无期,幽恨所聚,神驰千里与你相合。千万保重!春风冷得厉害,多吃一点饭为好。说话小心以保卫自己,不要以我为深念。
  信写得婉转缠绵,情真意切,一颗少女的至情之心跃然纸上,几令人垂泪,当时多情的文人骚客呢?为此赋诗填词也在情理之中了。杨巨源感动了,还有王涣、李绅也都以澎湃的激情相继写下了《惆怅》和《莺莺歌》。
  王焕的《惆怅》诗是这样的:“八蚕薄恕鸳鸯绮,半夜佳期并枕眠。钟动红娘唤归去,对人匀泪拾金钿。”诗写得简单,但也能看出二人间的私情。对崔张故事演绎的最详细的是李绅的《莺莺歌》:“伯劳飞迟燕飞疾,垂杨绽金花笑日,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鸦鬟年十七。黄姑上天阿母在,寂寞霜姿素莲质。门掩重关萧寺中,芳草花时不曾出。”这些诗因体裁的限制都比较简单,没有故事情节,对人物的描写也很简略,但对人物有一定的评价,诗中暗含有对女主人公莺莺的同情,对张生有了斥责“风流才子多春思”,有对张生移情别恋的不满。从唐人的这三首诗中都隐含着对崔张这种不能欢会的结局表示惋惜,希望他们不分离。这些诗歌创作都对《董西厢》以及后来的王西厢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故事版本以及人们心目中对爱情的态度。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流传更广,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为案头阅读的形式,它与音乐、与说唱、舞蹈等表演艺术相结合,以说唱的形式走进民间。宋代的秦观和毛滂都用“调笑转踏”这种形式咏唱过崔张的故事。“转踏”也作“传踏”,转,指用同一曲牌连续传歌,传唱不同内容;踏即踏歌,依歌的节拍而舞。是北宋歌舞表演的一种形式,演出分若干节,每节一诗一词,唱时伴以歌舞。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用“调笑转踏”这种形式曾经写过十个故事,咏赞王昭君、乐昌公主等十位佳丽,其七为莺莺。诗是这样写的:“崔家有女名莺莺,未识春光先有情。河桥兵乱依萧寺,红愁绿惨见张生。张生一见春情重,明月佛墙花树动。夜半红娘拥抱来,脉脉惊魂若春梦。”前有曲子:“春梦,神仙洞,冉冉佛墙花树动。西厢待月知谁共,更觉玉人情重。红娘深夜行云送,困亸钗横金凤。”因体裁的限制,情节描写稍显简单,没有对人物做过多的刻画,写出了崔张之间的大胆相爱,也增添了红娘这一人物,但故事的结局并不明显,既没有对莺莺的同情,也没有对张生的申辩或斥责。毛滂也有《调笑令》转踏,毛滂,字泽民,衢州(今属浙江)人,他以“调笑转踏”的形式歌咏了崔徽、秦娘等八个美女的故事,其六为莺莺,现校录如下:“春风户外花萧萧,绿窗绣屏阿母娇。白玉郎君恃恩力,尊前心醉双翠翘。西厢月冷蒙花雾,落霞零乱墙东树。此夜灵犀已暗通,玉环寄恨人何处?何处?长安路。不记墙东花佛树。瑶琴理罢霓裳谱,依旧月窗风户。薄情年少如飞絮,梦逐玉环西区。”这里虽没有详细的情节,但对人物的刻画已见端倪,开始是二人真心相爱,但欢会之后,薄情少年就不负责任地像飞絮一样飘得无影无踪。使少女空留一丝惆怅。这就赋予了作品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着对少女的同情,对负心男子的谴责。除此而外,当时最有名就是赵令畤鼓子词《商调蝶恋花会真记》,赵令畤(1051-1134),字德邻,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元祐六年签书颍州公事,苏轼爱其才,荐以朝,入元祐党籍。曾因苏轼之故被罚金。他以词著称于世,也能诗,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笔记《侯鲭录》。《商调蝶恋花。会真记》就被选入其中。作品一开始,就阐明做鼓子词的原由:“夫传奇者,唐元微之所述也。······惜乎不被之以音律,故不能播之声乐,形之管弦。”鼓子词,是宋代的一种说唱形式,用一曲词调反复咏唱,或敷衍故事;或并列吟咏性质相同之景、事。简而言之就是以鼓伴奏演唱故事。《商调蝶恋花会真记》把书面的文学变成了可以演唱的曲子,能“被之以音律”“播之声乐,形之管弦”又能根据原作唱完整的故事,有了比较详细的故事情节和逼真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对人物情感的描写更是十分到位,如在崔张欢会后,张生进京一去不复返,空留莺莺有着无限的思念,当莺莺接到张生给他的书信时既有着闺中人的惊喜,又有着不尽的幽怨:“别后相思心目乱。不谓芳音,忽寄南来雁。却写花笺和泪卷,细书方寸教伊看。独寐良宵无计遣。梦里依稀,暂若寻常见。幽会未终魂已断,半衾如暖人犹远。”这段唱词的大意是:一位闺中女子与她的情人分别后独自忍受着思念的苦痛,忽然接到意中人的书信又惊又喜,孤独、悲凉顿生,想到自己曾中意的人已忘记了过去的海誓山盟,于是和着眼泪回了书信一封,要让远方的人知道自己心中的怨恨和希望。后面两句更给人增添无比的惆怅,梦境与现实的两相对比,更加让人同情莺莺的遭遇与遭到负心男子抛弃后的凄凉光景。在《商调蝶恋花会真记》中作者对张生的态度绝没有称许他“善补过”,而是有着更多的指责,在开头的曲子中就写道:“密意浓欢方有便。不奈浮名,旋遣轻分散。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张生为了功名就轻易把情感抛弃,这种“情太浅”的行为是导致这场婚恋有始无终的主要原因。这就比元稹《莺莺传》中的“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女人是祸水的结论进步得多了。作者在最后一支曲子里写道:“岂料盟言,陡顿无凭准。地久天长终有尽,绵绵不似无穷恨!”明显有着对张生背弃誓言的指责,对遭受遗弃的莺莺的无限同情。赵令畤的鼓子词在《西厢记》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对《西厢记》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作了很好的铺垫。从唐元稹《莺莺传》到赵令畤的鼓子词,所写莺莺故事皆是流水有意,落花无情;妾有意郎无情,故事皆以不欢而散的悲剧作结。这些描写叙述只是让人们徒增对女的同情,对男子负心的谴责而已。
  ……
展开
目录
引言:《西厢记》:一个古老又时尚的爱情故事
妾有意 郎无情
妾有意 郎有情
郎情真 妾意浓
宰相与艺人
留连风月
爱情让人病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说说“临去秋波那一转”
女人善变
爱情的胜算
你是我的全部
媒婆与红娘
以吾心写吾口
爱情的加速器
失败的崔母
《西厢记》是“花间美人”
吻与性是爱情的高潮
你赠芍药我给心
相爱不简单
那人就是我的菜
男追女隔座山 女追男隔层纱
爱情需要经营
附:《莺莺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