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基于光纤传感的智能材料结构
0.00     定价 ¥ 68.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491695
  • 作      者:
    李剑芝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基于光纤传感的智能材料结构》从传感器与结构材料耦合的基本原理出发,对光纤传感器的设计制作、光纤植入结构材料界面分析与植入工艺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主要介绍了基于光纤传感的智能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理论、光纤光栅基本理论与温度-应变缠绕问题、具有精确定位功能的全分布式光纤传感方法以及基于光纤传感的智能材料结构成型工艺等内容。《基于光纤传感的智能材料结构》可供大专院校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学习智能材料结构领域的基本知只,还可供土木工程领域、铁道、水利、航空航天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使用和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基于光纤传感的智能材料结构》:
  1.3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特点、应用及发展现状
  1.3.1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特点
  1978年加拿大渥太华通信研究中心的Hill等首次在掺锗的石英光纤中发现光纤的光敏效应,并制作出世界上第一个光纤光栅,从而引起了光纤传感领域一次新的革命。1989年美国联合技术研究中心的Meltz等以倍频燃料激光器输出的244nm的紫外光为光源,用全息干涉法在掺锗石英光纤上研制出第一支布拉格波长位于通信窗口的光纤光栅,使光纤光栅进入实用化。1993年,Hill又提出利用相位模板制作光纤光栅,使得光纤光栅的工业化生产成为现实。
  光纤光栅传感器除了具有普通光纤传感器的优点外,还有一些明显优于传统光纤传感器之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波长编码与便于复用特性。主要特点如下:
  (1)波长编码,抗干扰能力强。
  这一方面是因为普通传输光纤不会影响光波的频率特性(忽略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光纤光栅传感系统从本质上排除了各种光强起伏引起的干扰。例如,光源强度的起伏、光纤微弯效应引起的随机起伏、损耗等都不可能影响传感信号的波长特性,因而基于光纤光栅的传感系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便于复用成网。
  能构成各种形式的光纤传感网络,尤其是采用波分复用、时分复用技术构成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进行大面积的多点测量。
  (3)光纤光栅传感器可实现绝对测量。
  光纤光栅是自参考的,可以绝对测量(在对光纤光栅进行标定后),不必像基于条纹计数的干涉型传感器那样要求初始参考。
  (4)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5)光纤光栅传感器智能复合材料结构。
  由于光纤光栅外形与普通光纤无异、结构简单、尺寸小,易于植入复合材料构件或埋人大型建筑物内部,因此以光纤传感为主的智能材料和结构,可以对结构的完整性、安全性、载荷疲劳、损伤程度等状态进行连续实时监测。
  1.3.2光纤光栅的应用现状
  随着位相掩模板法的使用、光纤制造技术的不断完善、应用成果的不断出现及世界向信息化社会的迈进,光纤光栅已成为目前最具挑战性和最有发展前途的光纤无源器件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光纤通讯和光纤传感领域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生物医学、计量测试以及交通运输自动控制等领域。特别是在光纤传感领域,光纤光栅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光纤传感元件,在桥梁、隧道及航空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在光纤通信领域,光纤光栅的出现使许多复杂的全光通信成为可能。研究表明,光纤光栅以及基于光纤光栅的器件已经能够解决全光通信系统中许多关键技术。例如,光纤光栅可用于制作光纤光栅激光器、WDM波分复用器、色散补偿器以及波长变换器等。
  在光纤传感领域,自从1989年美国的Morey等首次进行光纤光栅的应变与温度传感器研究以来,世界各国都对其十分关注并开展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光纤光栅已成为传感领域发展最快的技术,并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成功的应用,如土木工程、航天器、船舶、电力、石油工业、医学、化学以及医药等领域。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智能材料结构概述
1.2 光纤传感的特点及应用发展现状
1.2.1 光纤传感器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1.2.2 光纤传感器的应用发展现状
1.3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特点、应用及发展现状
1.3.1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特点
1.3.2 光纤光栅的应用现状
1.3.3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特点、应用及发展现状
1.4.1 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特点
1.4.2 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应用
1.4.3 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基于光纤传感的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特点及发展
1.5.1 基于光纤传感的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特点
1.5.2 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的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于光纤传感的智能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理论
2.1 光纤植入复合结构材料的基本原理
2.2 光纤与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
2.2.1 剪滞分析模型
2.2.2 黏结区应力分量的求解
2.2.3 裸纤界面数值分析
2.3 智能索的结构及功能设计
2.3.1 钢索(筋)结构
2.3.2 斜拉索的功能设计
2.3.3 预应力筋的功能设计
2.4 智能钢索中传感系统的要求与设计
2.4.1 复合材料与光栅传感器复合模型及分析
2.4.2 传感器结构界面数值分析
2.4.3 传感器尺寸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光纤光栅基本理论与温度一应变缠绕问题
3.1 光纤光栅的传感原理及其理论分析
3.1.1 光栅的耦合模理论
3.1.2 光栅应变传感原理及应变灵敏度的理论分析
3.1.3 光栅温度传感原理及温度灵敏度的理论分析
3.1.4 光栅温度一应变交叉灵敏度的理论分析
3.2 光纤光栅温度自补偿功能的实现与传感器结构设计
3.2.1 基于材料热应力的光栅温度自补偿机制
3.2.2 传感器温度自补偿的原理及结构尺寸设计
3.2.3 传感器的应变传感分析
3.3 温度补偿结构设计参数的研究
3.3.1 光栅温度灵敏度系数的测试与分析
3.3.2 封装材料热膨胀系数的测试与分析
3.3.3 封装前后的光纤光栅应变灵敏度的研究
3.3.4 传感器的温度补偿及应变传感公式的修正
3.4 整体式温度补偿结构的应变传感器制作与补偿效果
3.4.1 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3.4.2 传感器的封装制作
3.4.3 传感器的温度补偿及应变校核试验
3.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微型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3.5.1 微型光栅应变传感器封装材料热膨胀系数的测定
3.5.2 微型光光栅应变传感器的封装工艺的研究
3.5.3 微型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试验研究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全分布式光纤传感理论与精确定位方法
4.1 光纤中的自发散射谱
4.2 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主要参数
4.3 光纤中的布里渊散射原理和传感机制
4.3.1 光纤中的布里渊散射
4.3.2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传感机制
4.4 基于光纤光栅的全分布式精确定位方法
4.4.1 传统的全分布式光纤传感的定位方法
4.4.2 利用光纤光栅实现定位的关键技术
4.4.3 基于光纤光栅的全分布式精确定位的方法
4.5 光纤光栅与布里渊信号耦合特性
4.5.1 试验验证
4.5.2 结果分析
4.6 环境温度及空问分辨率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4.6.1 试验验证
4.6.2 结果分析
4.7 基于光纤光栅的布里渊分布式位移传感器
4.7.1 基于光纤光栅的布里渊位移传感原理
4.7.2 试验
4.7.3 1#位移传感器的位移传感特性
4.7.4 2#位移传感器的位移传感特性
4.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光纤传感的智能材料结构成型工艺及特性分析
5.1 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
5.2 增强复合材料智能拉索丝的制备
5.2.1 试验设计
5.2.2 混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光栅的复合工艺研究
5.3 混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3.1 力学性能样品制备及分析
5.3.2 SEM扫描样品制备及分析
5.3.3 光栅传感器与复合材料的界面黏结分析
5.4 智能材料的阻尼性能
5.4.1 CNTs/Ep复合材料的阻尼机理
5.4.2 碳纳米管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分散结果及分析
5.4.3 CNTs/Ep阻尼性能的试验研究
5.4.4 阻尼样品制备
5.4.5 阻尼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智能拉索丝的传感特性
5.5.1 应变传感试验系统
5.5.2 应变传感测试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