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飞 白手起家的财富女王》:
1.苦难是人生特殊的精神财富湖南湘乡市壶天镇崇溪村是一个只有1000多人的小村,但一直以来,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外打工。壶天镇是长沙、湘潭、娄底三地交界的偏僻小镇,全镇有5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人均耕地不足O.7亩。
在壶天镇,甚至没有看到一个像样的集市。从镇区到村庄的县道,坑洼泥泞,正在修整路基。沿路几处可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土砖房。崇溪村不是位于县道旁矗有牌坊的村子,离壶天镇还有20里路。
30年前,周群飞从壶天镇崇溪村走出来。实际上周群飞祖籍在娄底,民国初年逃荒到此。周的爷爷是锯木的手艺人,死得早。
以前周家相对其他村民更贫困,家里五口人,父亲失明,周群飞和她的哥哥、姐姐,一共3个孩子需要抚养。因为贫穷,家庭关系比较紧张。周群飞30年前出去打工时,是跟她哥哥打了一架出去的。
周群飞5岁那年,母亲便离去了,而周父又是一个因意外事故造成视力衰弱、接近失明的人。在20世纪70年代湖南湘乡的农村里,周群飞所处的家庭可谓比贫寒更甚。
用她自己的话说来就是:“吃完上一顿饭,下一顿饭要怎么计划、要吃什么,也得去筹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的农家女孩脑子里的“理财”观与生俱来。
幸在父亲是个坚强而且充满智慧的男人。“他拜过8位师傅,这8位师傅将他带入了不同行业。”他为了维持一家的生计,只能不停地学做各种各样的手艺活,赚钱来贴补家用。
“他是一个残疾人,还要不停地学,何况我是一个健康的人。在这样一个家庭,你只有逼着自己去学!”这也正是为何周群飞后来会把打工生涯的首站选在深圳大学附近的原因之一——方便半工半读。
周群飞从小就勤快、踏实,自小就帮着家里赚钱,而她的父亲很有智慧。比如那时,周群飞养猪,周父对她说,养一头猪给她提成10块钱。周群飞早上先割一篓猪草再去上学,放学回家,还要去喂猪。那时周群飞的姐姐已经出嫁,哥哥正在处对象。
周群飞也是父亲最疼爱的孩子,周群飞也特别体贴她的爸爸,寒门出孝女,周群飞从小用她的勤劳吃苦维系着这个家。
父亲眼盲后,周群飞用棍子牵着她的父亲,到街上去叫卖竹背篓。篓子是她父亲编的,8毛钱一个。
尽管这么努力,周群飞还是因贫困辍学了,不久就去深圳打工。
周群飞的婶婶说,周群飞去深圳打工一去就是2年。1989年春节回家探亲时,周群飞就已经成为厂里不大不小的管理人员之一。在家过节时,周群飞也向婶婶抱怨过工作的辛劳,还给她看过脚上磨出的水泡。
她报了好几个班——会计、电脑、B牌驾照、报关证,甚至消防安全主任,不管是否用得上,她都愿意去学习。当时想法也很简单,就是要多一技傍身,为自己未来做一个打算。
“没有学好英语。”周群飞说,“我报考英语班的时候,刚好有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放弃了学英语,这是我最大的遗憾。”身教言传,父亲的勤劳好学影响着她,他的教诲也令童年的周群飞早早对自己有了要求。
“他的字写得非常好。小时候要求我背诵《增广贤文》,要我读《三字经》。有一些经典的句子现在还记得,它也成为了我做人做事的一个准则。”面对记者,周群飞不假思索地便吟出了一句:“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正是贫寒的家境和熟读的《增广贤文》让她始终存在紧迫感,从懂事起,她就暗下决心,必须靠努力学习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是,在1970—1980年代的湖南山村,通过正常求学改变命运的机会本就寥寥无几,父亲已尽力供她上学,可因必须承担超出自身年龄、繁重的家务和农活,她连正常上课的时间都不能完全保证。
……
展开